科普信息網

焦點熱議:減少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這些招兒有效!

發布時間:2022-08-09 15:46:37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caobo

山水一程,水塑山型,山定水色。盛夏時節,長江巨龍出川入鄂,點綴贛鄱。

水利部2021年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數據顯示,與2011年全國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相比,長江流域水土保持率由78.63%增加至81.43%,增加2.8個百分點,水土流失情況呈現持續好轉趨勢。

10年來,長江水土流失水力侵蝕和風力侵蝕面積“雙減少”,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減少5.2萬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蝕面積減少4.37萬平方公里,減幅12.10%;風力侵蝕面積減少0.83萬平方公里,減幅35.47%。長江水土流失強度總體呈現由高強度流失向低強度流失轉變的趨勢,流域中度及以上等級流失面積減少11.67萬平方公里,減幅58.97%。


(資料圖)

視覺中國供圖

綜合施策,生態護岸留住綠水青山

夏至時節,茭白、鳶尾花隨風搖曳,與石拱橋在朦朧煙雨里組成了一幅淡淡水墨畫,這是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后的湖北利川汪營鎮魚泉河邊一景。

清江是長江中游一級支流。八百里清江,源頭在利川。

利川市作為湖北水土流失治理的重點區域,堅持綜合施策、系統治理。2021年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4.06平方公里,其中汪營鎮魚泉河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66平方公里。

魚泉河生態清潔小流域通過實施坡改梯工程3.19公頃,栽植冬桃等經果林,配套建設田間作業道、蓄水池,整修灌溉塘堰,改善農業基礎設施,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夯實了基礎。

汪營鎮通過整治517米花岸溪溝,建設原生態石拱橋、0.06公頃生態護岸和水保文化廣場,有效改善了汪營鎮齊躍橋村的人居環境,初步形成“綠水彎彎潤村莊、綠禾花溪繪錦繡”生態景觀,汪營鎮也成為鄉村旅游觀光的特色村、網紅點。汪營鎮魚泉河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工程不僅為長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貢獻了力量,而且有力促進了美麗鄉村建設、帶動了農村產業發展。

“十三五”期間,利川市境內的清江干支流實施了河道清淤和生態護岸工程,沿兩岸50米范圍內建立生態護坡,打造了一條具有親水、戲水、觀水功能的濱江景觀生態走廊。生態護岸即利用植物或植物與土木工程相結合的方法防止河岸坍方,這些方法還能使河水與土壤相互滲透,增強河道自凈能力,對河道坡面進行防護。

“實施生態護岸工程,不僅河道行洪能力提高,也有利于兩岸的水土保持。”利川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大隊工作人員表示。

記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間,湖北完成水土保持防治面積達11165平方公里,占規劃任務的117%,超額完成規劃防治目標任務。

治理“小流域”,環境經濟雙豐收

金沙江、岷江、長江三江在四川省宜賓市匯流,駐足宜賓市三江口遠眺,只見江岸青山翠疊,一江碧水向東流。

宜賓曾是四川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市州之一,水土流失面積大,侵蝕嚴重。

宜賓市翠屏區全境均處于長江流域,水土保持一直是全區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

“翠屏區以小流域為單元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以及山、水、林、田、路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每年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翠屏區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周平宴說。

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翠屏區全區水土流失面積從2019年的335.6平方公里,到2020年的330.20平方公里,再到2021年的325.7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呈全面消減趨勢。

翠屏區金秋湖鎮,茶樹遍布。近年來,翠屏區通過創建“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和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將坡耕地改成梯地,配套蓄水池、截排水溝、作業道路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在小流域內形成茶葉、沉香、油樟為主導的綠色產業,以傳統植被來保持水土。

周平宴介紹,翠屏區小流域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已達90%以上,坡耕地全部得到治理,平均攔沙率達80%,小流域4個地表水體監測點水質均達到地表水III類水質標準。

如今,金秋湖鎮靠水土治理和發展茶葉種植,既美環境又興產業,在保護長江生態的同時,也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找到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下一場雨,掉一層泥,種一場莊稼,蛻一層皮。”過去,宜賓市屏山縣老百姓這樣形容水土流失。屏山縣位于長江上游金沙江北岸,全縣有坡耕地18萬畝,坡度大,水土流失嚴重,每年山洪、泥石流災害頻發,這里也成為四川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怎樣留住雨水和土壤?當地因地制宜,對坡度在25度以下的耕地進行全方位整治,配套修建攔山堰、排洪溝、沉沙凼、蓄水池等設施,用石坎擋住土壤,用溝渠排水,再用蓄水池蓄水,使土不下山、水不亂流。屏山縣水土治理后,果林種植得以發展,每畝土地年增產糧食近百斤,有效改善了農民傳統耕作的狀況。

監測顯示,四川省2011至2021年10年期間,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1.15萬平方公里,減幅為9.53%。四川省水利廳表示,四川省將力爭在“十四五”期間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7萬平方公里,使水土保持率達到79.73%。

端好“生態碗”,盡看綠植滿山坡

江西省平均每年向長江提供約15.5%的水量,是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省份。江西水土流失的治理對長江流域水土流失情況關系密切。

“以前山里到處開采導致環境差,現在好了,漫山遍野都是油茶。”長江中游區域的江西九江德安縣聶橋鎮寶山村村民何幸說,自己從小生長的這片山區,曾經因周遭錫礦開采,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空氣質量也下降了。

如今,寶山村大力整治錫礦,到處都種上了油茶,環境慢慢變好了。村里建起了景區,外地游客常常來打卡,看到家鄉變化這么大,何幸打心底里高興。

據介紹,僅2021年,德安縣累計種植包括油茶在內的經濟林1671.5畝。村民吃上了“生態飯”,日子愈發紅火起來。

像這樣的“綠色”故事在贛鄱大地隨處可聞。

在江西上猶縣梅水鄉園村,茶園密布,“每年茶葉收入就有5000多元。”村民鐘祖田說。然而令人難以想象的是,這里原先遍地荒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

“沒想到光禿禿的一片山,如今綠油油了。”站在江西尋烏縣文峰鄉上甲村山坡上,護林員謝東風回憶說,過去礦山開采致使植被破壞、紅土裸露,水土流失嚴重。現在這里山水相依,林田相伴,湖草相映,讓人忘卻了這里曾是南方的“白色沙漠”。

近年來,寧都、上猶、興國、贛縣等各縣(區)堅持不懈推進綜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69平方公里,如今的贛南,森林覆蓋率達到76.23%。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974.42平方公里,年均治理面積1552.71平方公里。眼下,江西建成全國省級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水土保持科研創新平臺,探索出一套具有南方紅壤區特色的水土保持技術體系。

標簽: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長江流域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