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西城區科協的科普新動線活動
開啟了第7站行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次
西城區科學技術協會
綜合辦公室主任樊士廣
客串科普準達人“西小科”
帶大家走進中國地質博物館探索地球的奧秘
科普新動線
打卡中國地質博物館
???
中國地質博物館工程師李知默向西小科介紹了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基本情況。
中國地質博物館始建于1916年,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個公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擁有館藏地質標本55萬余件,涵蓋地學各個領域,是亞洲歷史悠久,藏品豐富,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地學博物館之一,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
中國地質博物館常年開放獨具特色的陳列展覽,陳列內容關注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質量。
目前館內設有地球展廳、礦物巖石展廳、寶石展廳、史前生物展廳四個常設展廳,按照地球圈層結構布局的基本陳列,展示了數以萬計的礦物、巖石、寶石、化石精品。
一樓地球廳以動力為主線,介紹了在內外動力的作用下,地球上發生的重要地質作用。西展線則以外動力地質作用為主,主要介紹了水和風的地質作用。東展線介紹內動力地質作用,以板塊運動、褶皺斷裂、火山、地震等地質作用為重點,在這里,李知默以柱狀玄武巖為例,向西小科介紹火山爆發是如何塑造地形地貌的。
二樓的礦物巖石展廳是地質博物館的精品特色展廳,這里采用雅俗共存、動靜結合、虛實呼應、寓教于樂的設計方式,使觀眾在欣賞展廳展品的同時,了解到自然界中礦物巖石的成因,原始產出的情況、自然界千姿百態礦物巖石的分類、代表性礦物巖石的感官特征及可供人們使用的特性。李知默為西小科著重介紹了這里的鎮館之寶——模擬自然狀態的藍銅礦墻,墻上集中了近一千塊珍貴的藍銅礦標本,這種板狀結晶花朵狀晶簇的藍銅礦僅出產于我國廣東陽春。同時,李知默還為西小科講述了礦物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藍銅礦與伴生的孔雀石曾經被古人制成礦物顏料石青和石綠,宋代王希孟著名的《千里江山圖》就是用藍銅礦和孔雀石作為顏料繪制的,至今仍然色彩明麗,令人驚艷。
在目前已知的五千余種礦物之中,能達到寶石標準的只有不到三百種。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寶石展廳,不僅展示寶石、玉石、有機寶石、貴金屬等材料及其成品,還融入了寶石鑒定、加工等知識,曾榮膺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在這里,李知默為西小科講解了“寶石之王”鉆石的成分與屬性,介紹了硬度僅次于鉆石的紅藍寶石,科普了它們的成分,并揭示了紅藍寶石不同色澤形成的原因。
史前生物也是地質學的一部分內容。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史前生物展廳以生物進化過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為線索,向觀眾介紹生物的發展歷程和各地質時期常見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發生、進化和滅亡的過程。在李知默的帶領下,西小科走進史前生物展廳,探秘地質時期常見的化石,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發生、進化和滅亡的過程。李知墨為西小科介紹了另一件鎮館之寶:出土于貴州關嶺的杯錐魚龍化石,這是一種生活在大約2億年前的大型水生爬行動物,在史前生物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中國地質博物館一直秉承“典藏立館、科普興館、科研強館”的理念,在開展藏品科學研究的同時,長期從事地層古生物學、礦物巖石學、寶石學和博物館學的研究并取得累累碩果。此外,中國地質博物館長期開展科普講座、巡展、標本咨詢等豐富多彩的地學科普活動,創辦地學科普期刊,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強。
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地質博物館將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己任,以真誠服務青少年為重點,更好地發揮地學研究基地、科普殿堂的作用,努力創造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新業績。
轉載自:西城科普進行時
責編:咕嚕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