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張榮珍:提高醫療機構居家藥學服務能力、承擔醫療科普主體責任

發布時間:2022-03-08 22:41:06 來源:貝果財經 責任編輯:caobo

本報記者 張悅 曹學平 北京報道

2022年全國兩會如期召開。3月4日,《中國經營報》記者獲悉,全國人大代表、蕪湖市中醫院急診內科和老年病科主任張榮珍將提交五份建議,其中包括“優先推進公立醫院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居家藥學服務能力,提高全民治療依從性及安全性,提高基本醫療保險使用效率”以及“鼓勵醫療機構承擔起高品質醫療科普的主體責任”。

治療依從性指病人遵循醫囑進行治療活動的行為。隨著基本醫療保險體系發展、國家基本藥品目錄制度推進、藥品集中采購政策落實,治療費用已經不再是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的主要因素。但病人院外治療期間的追蹤、宣教、不良事件處置、提醒等服務的不到位,導致了病人治療依從性逐漸下降。張榮珍認為,在這個數據科學蓬勃發展的時代,患者居家期間的數據理應在循證醫學發展中發揮更大價值,卻難以被收集。

張榮珍表示,對于個人,治療依從性差意味著疾病進展難以控制,風險事件發生增加,最終影響生命安全;對于整個社會,提高全面治療依從性可以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大幅節約基本醫療保險開支,緩解醫療資源緊張的情況。

提高居家藥學服務能力

居家藥學服務是指藥師為居家藥物治療患者上門提供普及健康知識,開展用藥評估和用藥教育,指導貯存和使用藥品,進行家庭藥箱管理,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等個體化、全程、連續的藥學服務。

張榮珍介紹,2021年底國家衛健委針對居家藥學服務制定了指導原則,中國醫院協會發布了相關團體標準,但相關工作的落地尚處于早期階段。上海長海醫院針對移植術后等特殊疾病的病人設計了醫院牽頭的居家藥學服務,以及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計了三級醫院后臺支持下的家庭醫生團隊居家藥學服務方案,成效顯著。

近年來,隨著醫療機構服務轉型,公立醫院藥學部從配方工作轉型藥學服務,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能力加強,為開展居家藥學服務提供了人員基礎;信息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為大面積高效開展服務提供了技術支持。而居家藥學服務開展仍停留在部分先發單位自行探索的階段,需要更多政策關注和支持。

基于此,張榮珍提出了以下建議:

一是居民院外治療依從性應當成為地方公共衛生監測工作的重點關注指標。治療依從性綜合反映了地方醫療服務水平、科普工作成效、居民治療負擔等因素,并對病情惡化發生率、基本醫療保險使用效率等指標具有影響力??梢赃x取高度依賴長期藥物治療的內分泌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精神系統疾病和一些地方高發疾病作為院外治療依從性的監測對象,長期監測并報告依從性、臨床標志物控制率、無進展生存期等指標。

二是加速推進居家藥學服務工作推進。鼓勵二三級醫院臨床藥師為后臺支持、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前臺的居家藥學服務工作模式,選取先進服務模式并進行復制及拓展。建立考核及分配體系,促進居家藥學服務模式長期穩定運行。鼓勵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在病人院外治療過程中發揮作用。將居家藥學服務開展情況納入醫院等級評審標準。

推進高品質醫療科普

在鼓勵醫療機構承擔起高品質醫療科普的主體責任建議中,張榮珍認為,隨著健康養生需求的增長,健康普及教育取得一定的成績,但與此同時也應當看到居民基本健康素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居民的安全與急救素養、傳染病防治素養和慢性病防治素養等多方面還有待加強。

張榮珍表示,在健康教育中,當前高品質醫療科普知識供給不足,醫療科普形式不夠深入人心,不能滿足公民健康保健、疾病預防與養生的需要。特別是在微信融媒體飛速發展的當下,一些“健康謠言”、打著健康旗號的抖音帶貨以及網絡醫學亂象層出不窮,類似“健康謠言”和不當健康信息傳播難以把控,群眾容易盲目關注健康,缺少辨別意識,上當受騙的不在少數,造成經濟損失,對心理和身體造成傷害。一些“健康謠言”也給疫情防控造成一些不良影響。

而做好醫學科普,有利于疾病預防,提高國民體質,也有利于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拉近醫務人員和百姓之間的距離,提升公眾醫學素養,科學就醫,有效改善“看病難”等問題,更利于促進醫學科研發展、醫療水平及社會健康發展的現代化,增加醫學科學成果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因此,張榮珍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鼓勵基層醫護人員作為醫療科普的責任群體,定期定時定量為百姓做好醫療科普知識的傳播,為社會營造一個優良的醫學科普環境。設立醫護人員科普積分制度,醫學科普文章數量和質量、科普講座的普及量和效應作為醫護人員的業績考核。將醫學科普納入到基層醫生職稱晉升的考評指標。激勵科普寫作,讓專業醫師的知識技能更大程度地為社會作出貢獻、產生效益。

第二,充分發揮縣市級醫療機構醫學科普的主體責任,要承擔起醫療服務和醫學科普“兩手抓”重任,醫院管理層要肩負起科普引導和管理責任,將科普融入醫院發展規劃,應進一步規范完善醫學科普信息庫。在醫院內過道走廊、診室病房懸掛張貼基本生理衛生知識、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科普小知識,在公眾平臺上推送群眾喜聞樂見的醫學科普知識,提高醫學科普的實效性、互動性。

第三,利用多媒體渠道開設線上、線下多種傳播渠道的科普產品、場景,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地域的特點開設高品質“健康頻道”。讓公眾能便捷、免費獲取防病治病的相關健康教育信息。厘清醫學科普與“廣告推送”“商品帶貨”的明確界限,構建更完善、多樣的醫學科普體系。

(編輯:閻俏如 校對:顏京寧)

標簽: 藥學服務 醫療機構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