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體驗、互動式觀展、趣味性講解、豐富的主題活動……位于鹽城市科技館的防震減災專題館推出“防震減災文化深度游”,結合數字技術將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生動呈現,以更趣味的方式激發群眾探索地震科學的熱情。
去年,市科技館全年累計接待游客31萬多人次,同比增長18.1%,被認定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國家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3月3日,市科協召開會議,分別向受到中科協、省科協和市科協表揚的集體和個人代表頒獎。
展陳設計與數字技術交融
防震減災專題館位于市科技館一樓,展館在設計之初,就融入先進科技理念,借助多媒體演示,配套模擬地震體驗、VR、穹幕影院、360°全息技術,以及定制4D動感影片等高科技手段,立體化、多層次、多手段向觀眾普及地震知識,掌握自救與互救技能。
大陸漂移對參觀群眾而言,一直是思維上的理論詞,但是在這里你可以借助多媒體的演示,用直觀的方式展示大陸漂移假說和各大板塊的歷史發展過程。市科技館館領導班子在展館設計之初對地震預警專業知識進行充分挖掘與元素提煉。“我們力爭將高深的知識簡單化、日常化,讓參觀群眾看了就懂”,順著展館負責人手指方向看去,立體的地球模型,從中間切開一角,地球內部構造一目了然。
地震認識、地震體驗、科學防震……650余平方米的展館,30個展項,一展項一體驗,展覽中是隨處可見的技術與文化的表達,展品展項與數字技術交融,充滿了探索和新奇的味道。
互動式體驗為展覽增添意趣
置身地震體驗室,等待預料中的“地震”。光線昏暗,先是寂靜,而后“嘎嘎”作響,繼而地面開始晃動,“嘎嘎”聲瞬間變成“轟隆隆”!伴隨著電子屏幕上震耳欲聾的倒塌聲和斷裂聲,整個城市在搖晃,樓房在倒塌,橋梁在斷裂,馬路上濃煙滾滾,石塊、雜物從空中砸向地面,汽車翻滾,就像一個個小火柴盒,亂作一團……“太真實了,我感覺自己也被埋在了磚瓦下。”游客吳超第一次體驗地震,心有余悸。這樣的切身體驗,在展覽館隨處可見。數字投影、虛擬影像的運用,逼真的體驗,讓游客沉浸其中,為展覽增添意趣。
讓游客把文化帶回家
如何增強觀眾的沉浸式體驗?不僅要有多媒體互動展品,更離不開工作人員的溫情宣講和趣味活動。
“我們用一個雞蛋來比喻地球,蛋殼是地殼,主要是由堅硬的巖石組成,是地球的表層部分;蛋白是地幔,由成分復雜的巖漿物組成,地幔占地球總質量的83%;蛋黃是地核,是地球的核心,是溫度最高可達6000度的液體。由于地幔部分強烈的熱對流運動引起巖石圈緩慢移動,巖石圈以每年1~10cm速度緩慢運動,這便產生了地震。”
防震減災專題館自2016年5月12日開放以來,市科技館解說超800多場,撰寫了《結繩自救歌》《小手電·大信號》《救生哨·有訣竅》等一系列朗朗上口的科普童謠,策劃大量以防震減震為主題的科普教育活動,開展紅十字會急救培訓、形體、禮儀等一系列內訓活動,用滿腔真情做防震減災科普使者。2019年市科技館被認定為江蘇省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又獲評首批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朱云芳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