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河北日報
河北日報記者 周聰聰 通訊員 楊雨萌
【閱讀提示】
【資料圖】
在科普圈里,河北醫科大學醫學教育史教研室主任孫軼飛被認為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
他有一套別出心裁的話術,枯燥的醫學史,總能被他“翻譯”得“懸念迭起”;
他跳出醫學史看醫學史,神話、宗教、戰爭、語言、藝術、科學各領域知識總能被他天馬行空般地巧妙“編織”在一起。
作為科普自媒體果殼、丁香園的合作專家,孫軼飛撰寫的小科普文頗受歡迎;
他的青少年科普著作同樣佳作不斷,《照進角落的光:行走在遠古到中世紀的醫學》獲第六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銀獎;《不止一個達爾文》《用顯微鏡看大象》《用兩百萬年斗蚊子》等頻頻現于青少年書目推薦榜。
“一個很特別的存在”
“咱們的傳染病繪本,剛剛進入印刷環節了。”
7月6日,接受采訪的過程中,河北醫科大學醫學教育史教研室主任孫軼飛就接到了人民衛生出版社編輯打來的“報喜”電話。
“目前在出版社等著出版的書還有十來本。”掛斷電話,孫軼飛笑著向筆者解釋。
近幾年,在醫學科普作家圈里,孫軼飛炙手可熱。
作為果殼、丁香園的合作專家,孫軼飛撰寫的小科普文頗受歡迎。丁香園、知乎、少年得到等App上,還專門設有他的公開課。
從2018年第一本著作《照進角落的光:行走在遠古到中世紀的醫學》出版,孫軼飛除了繼續在果殼、丁香園等科普平臺上“答疑解惑”,開始重點轉向大部頭的科普寫作,近幾年著作不斷,《不止一個達爾文》《用顯微鏡看大象》《用兩百萬年斗蚊子》等頻頻出現在各類青少年書目推薦榜上。
2020年,他還受邀擔任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果殼承辦的“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第31期“科學真好玩”的主講嘉賓。
這樣一位科普達人,就來自我們的身邊。
在2017年進入河北醫科大任教前,孫軼飛曾在石家莊市人民醫院當了12年的肛腸外科醫生。
早在2013年左右,丁香園、果殼等各類醫學科普類自媒體開始為大眾所關注。彼時,身為外科醫生的孫軼飛便常常出沒這些平臺,在專業板塊和科普板塊發表文章“解疑釋惑”,開始涉足“科普圈”。
也是在那時,身為普通外科醫生的孫軼飛引起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下屬人民衛生出版社的關注。
2015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正式向孫軼飛邀約,創作一本關于遠古到中世紀醫學史的書籍。
“在當時的科普圈,孫老師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
劉彬是人民衛生出版社的一名策劃編輯,長期從事科普圖書的策劃工作。她解釋說,孫軼飛之所以令他們眼前一亮,關鍵在于他能用幽默的語言,把很嚴肅枯燥的專業知識用一種非常形象的類比展現出來,但和他同時期的很多醫生在寫科普文章時,整體邏輯和表述方式還是很教科書化的。
“他真的非常優秀。”劉彬說,孫軼飛不是在中國進行科普的第一代人,但卻是新媒體時代把傳播和內容結合得非常好的、讓真正的專業知識走近大眾視野的第一批科普人。“當時只要是關注醫學的相關領域,只要關注丁香園、果殼,業內人士都會對他有很高的贊譽。”
但令劉彬略感遺憾的是,雖然孫軼飛在早期的果殼、丁香園創作了很多很多10萬+的內容,但“他卻不太在乎個人IP的包裝,大家可能會想起內容但對不上這個人。”
2018年,孫軼飛的第一本科普著作《照進角落的光:行走在遠古到中世紀的醫學》正式出版。
“書稿2015年就寫出來了,但之所以隔了三年才出版,是因為我們是安全按照精品來打造的。”劉彬介紹,這本書定價58元,在當時算得上比較高的定價。之所以有這樣的定價,是因為這本采用了比較昂貴的裝幀方式,還專門請了一位留法的插畫師為這本書設計插畫,而這一切都是“為了配得起書里的優質內容”。
最終,該書獲第六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銀獎。
就這樣,借助人民衛生出版社這個“伯樂”,孫軼飛從果殼、丁香園的“幕后”,真正站上“前臺”,以獨立的科普作家身份,在著作中暢談醫學科普知識。
科普“段子手”
“有一種水果,每一顆背后都是兄弟相殘的故事——”
7月6日,拿起桌子上的一顆荔枝,孫軼飛壓低聲音神秘地說道。
緊接著,他的語氣換回平常的音調解釋道,荔枝是兩心皮合生,發育的時候都是發育成兩個果,但發育過程中,有一個慢慢就萎縮了。“但我要是干巴巴講這個概念,是不是大家很難有興趣?”
孫軼飛被戲稱為科普“段子手”,他講科普,再艱澀的醫學知識,幾乎都是張嘴就能給出一個別出心裁的解釋方法。
孫軼飛說這來源于自己當醫生時給患者講病情練就的本領。
“比如,‘肩關節脫位’這個醫學術語,我們怎么能給患者最直觀地解釋清楚呢?”
從櫥柜里拿出一搗蒜杵和搗蒜臼,孫軼飛一邊熟練地在外邊套上一個塑料袋,一邊解釋:搗蒜杵是關節頭,搗蒜臼是關節盂,塑料袋就是關節囊。肩關節脫位,就是搗蒜杵從搗蒜臼里倒出來,但還在袋兒里。
“患者明白了這個基本構造,也就自然能理解為什么我們要固定住腋窩,拉著他的胳膊,因為一拽這個位置就放松了,再一松,這個位置就對回去了,這就是手法的復位。遠比講一堆關節囊、關節唇的概念要簡單明了得多。”
孫軼飛解釋,醫生有責任讓患者明白自己的病情。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意識到,哪怕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專業差一點點,也同樣存在理解上的知識鴻溝。“所以科普本就應該是醫生的一項基本能力。”
在孫軼飛看來,這同樣關乎更高層次的醫學人文關懷。
孫軼飛本科就讀于張家口醫學院(今河北北方學院),當時學校實驗室承擔著一些校外的醫學檢驗的工作。
但有一天下課,孫軼飛經過檢驗樓時,卻看到一對年輕的夫婦正在檢驗樓門口抱頭大哭。
“當時我不知道他們做了什么檢查什么結果,但想想他們坐在醫學院的實驗樓前面哭,肯定是沒什么好事。”當時孫軼飛自感年級低沒什么醫學知識,并沒有上前表示什么,但那對在檢驗樓前痛哭的夫妻,卻一直刻在了他的心里,“后來我當了醫生,我總是告誡自己,要盡我所能最大限度地給病人解釋清楚病情,方便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就這樣,伴隨著一批科普自媒體的興起,醫生孫軼飛的醫學知識從線下分享到線上,從自己的患者擴展到廣大網友,在外科醫生的身份之外,開始有了科普達人的第二重身份。
當科普內化成一種習慣,慢慢的,孫軼飛發現,科普的對象可能不同,但需要解決的問題都是一樣的,“我要傳達內容的時候,一定要清楚我的平臺和渠道是什么,渠道將要面對的受眾是什么,但都要對受眾有個畫像,從他們熟悉的內容延伸到不熟悉的內容。”
從外科醫生轉型大學老師后,孫軼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購買了全套的人教版高中教材,仔仔細細看了一遍,“我要清楚我面對的這群學生的背景知識是什么,以便評估我講一個故事的時候他們懂不懂。”
現在孫軼飛在河北醫科大學主要承擔著四門課——本科的醫學史,研究生的傳染病文化史,博士的醫學史,以及本部門的培養碩博的醫學教育史。
醫學史這門課相對枯燥,令很多學生叫苦不迭,但孫軼飛的醫學史,卻成為一門搶手的課程。
“中世紀醫學教育史,沒人聽,但我要是給你講講哈利·波特里四個學院是怎么來的,可能大家就喜歡。”2011年,孫軼飛在河北醫科大學開設醫學史選修課,雖然從不點名,但200人左右的大教室每次都坐得滿滿當當。
孫軼飛教的每門課都不乏蹭課的學生,博士班的醫學史課總共有100多人,但有一次期末考試,孫軼飛發著發著卷子卻發現卷子不夠了,一問才明白,竟有20多個蹭課的學生混到考場考試了,“還說‘考個試表示下對老師的尊重’。”這令孫軼飛哭笑不得。
但形式的活潑,不意味著專業性的喪失。
“孫老師作為科普作者是非常嚴謹的。”劉彬說,很多作者只要一想到科普,就容易丟失了學術的嚴謹性,會覺得給老百姓講的,差不多就得了,但孫軼飛卻完全不是。
劉彬曾負責編輯出版一本科普合輯,孫軼飛是其中一篇科普文章的作者。文章中涉及便秘時的如廁姿勢,研究認為人蹲著如廁有益緩解便秘,但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多是座便,于是很多人提出“在腳下墊一個凳子,模擬成蹲的狀態行不行?”
“沒想到,僅僅是這一句話,孫老師便查閱了很多國外文獻。”最終,孫軼飛將確定的結果回復給劉彬:這樣的操作僅僅是外在形態的改變,實際對肛腸角度沒有任何影響,不會真正和蹲便產生相同的作用。
在科普內容里滲透通識概念
最近,孫軼飛剛剛完成一套關于講英語單詞來歷的書。
孫軼飛的英語說不上好,而且英語與他平日研究的醫學史也談不上有多緊密的關聯。
為什么他會出這樣一套“不相關”的書?
“在研究文藝復興時代的醫生維薩里時,我發現維薩里家族本來的拼寫打頭的字母是‘W’,但拉丁化以后卻變成‘V’了,為什么變成‘V’了?”這個問題令孫軼飛感到疑惑,僅僅是為了弄明白這個問題,孫軼飛開始廣泛閱讀關于英語史的書籍,最終將英語與拉丁語之間的關系整得明明白白。
就這樣,孫軼飛“捎帶腳”寫出了這套共計6冊的青少年英語詞源圖書。
“整個世界的知識并非彼此孤立,而是聯系在一起的。”孫軼飛卻并不覺得這是個多么不可思議的跨界。
受父親的影響,孫軼飛從小就喜歡看書,至今一直保持著一天一本書的閱讀習慣,但從小孫軼飛就很好奇,“人類為什么會把知識分門別類,分成眾多的學科?”
終于有一天,孫軼飛看到這樣一句話:知識本是一體的,把它分成不同的學科只是屈從了人類的軟弱而已。
這句話一下說到了孫軼飛的心坎里,“人類其實早就承認了自己的‘無能’,所以才會割裂知識,讓每個人在自己狹小的領域里深入鉆研,才有可能走向深刻。”
但孫軼飛不期待單純的深刻,而是走向廣闊。
走近孫軼飛的家,客廳的布置非常與眾不同——沒有茶幾,沙發不像一般家庭那樣“靠墻站”,而是“倔強”地戳在客廳中間。
把沙發“趕”到中間的,是一個占據整面墻、長五六米的實木書柜,與其對面的“電視墻”上,則被另一個幾乎同樣大小的書柜把持著。再移步主臥,又是一個同等大小的書柜把持著一面墻……
書,牢牢地占據著這個家庭空間布置的主動權。而這些僅僅是孫軼飛篩選下來的,“不好的都扔了或者放地下室了。”
孫軼飛家的書不僅多而且涉及領域眾多,醫學的、歷史的、文學的、藝術的……古今中外,洋洋大觀。孫軼飛說,每排書乃至每本書的擺放,都暗含著“邏輯”,一種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的邏輯。
“孫老師讀書都是精讀,他對讀書有自己的縱橫比較,而且常常是圍繞一個興趣點廣泛閱讀。”劉彬介紹。
這樣的閱讀習慣,為孫軼飛的科普作品增添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質感。
《用兩百萬年斗蚊子》是孫軼飛創作的一本暢銷繪本。
在這本僅僅30頁的繪本中,我們能了解到,蚊子作為傳播媒介,造成了瘧疾、蠶豆病、黃熱病等一系列傳播疾病;
我們也能了解,羅馬帝國的滅亡、拿破侖在海地獨立戰爭中的失敗等因為蚊子帶來的疾病一次次被改變的人類歷史;
我們還能了解到,羅伯特·胡克、帕特里克·曼森、杰西·拉吉爾醫生等一位位了不起的科學家在認識蚊子和消滅蚊子中的艱難探索;
甚至,從端午節佩戴香囊、熏艾草到屠呦呦青蒿素的發現……書中還穿插著我們中國從古至今與蚊子斗爭的智慧。
在有限的體量里,孫軼飛從各個專業的領域截取一個小的片段,用一個小小的蚊子,串聯起縱橫200萬年的、涉及古今中外的“干貨”,并把它們密集地編織了起來。
“孫老師是一個很早便在科普內容里滲透了通識概念的作者。”劉彬介紹,他并不是僅僅站在醫學的角度談醫學,繪畫、語言文字、數學知識都會關聯進來,讀者的閱讀信息量是很立體的。
在為孫軼飛的第一本科普著作作序時,孫軼飛的好友,著名科普作家李清晨就曾感慨,“從原始醫學到歐洲文藝復興之前的這段醫學歷史,舉凡神話、宗教、戰爭、語言、藝術、科學這種種散亂的線索,統統被作者收拾得利落停當。”
“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嘗試著用讀書的方法讓自己知道更多的東西。在我眼里,世界是個沒有邊界的彩色拼圖,每當我多了解一點未知知識的時候,世界在我眼前仿佛就變得更完整一點。”
孫軼飛說,現在自己的腦袋里還裝著很多塊小小的“拼圖”,他迫切地希望把它們都寫下來,為自己,也為更多的人串聯起一個更加完整的世界。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