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天天微頭條丨閔行學子參與設計!上海首顆科普教育衛星“閔行少年星”成功發射

發布時間:2022-08-04 20:47:35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caobo


(相關資料圖)

本文轉自:東方網

東方網記者黃麗春8月4日報道: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今天11時0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采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顆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句(gōu)芒號”。該衛星將在碳儲量監測、生態資源詳查、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監測評價等方向提供遙感監測服務,為“美麗中國”發揮遙感力量,提高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話語權和主導權。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30次發射。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任務還成功搭載了交通四號衛星和閔行少年星2顆小衛星。其中,閔行少年星是閔行學子參與設計的上海首顆科普教育衛星,搭載了閔行學子送給太空的禮物和“巡天”、“探地”載荷。它的發射,意味著青少年有機會在上海航天專業科研人員的帶領下,與太空“對話”,開展一場面向未來的天地一體化應用場景創新嘗試。

據介紹,“閔行少年星”(零碳小先鋒)由閔行區教育局、上海航天空間技術有限公司及相關企業基于科普教育和科學試驗聯合研制。位于閔行區的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作為我國運載火箭與應用衛星的主要研制基地之一,曾圓滿完成22次載人航天工程任務和3次月面探測任務以及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從“神舟”問天,“嫦娥”攬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上海航天作為重要力量參與其中。

立足區域優勢,近年來閔行區各所學校持續推進航天科普創新活動,通過“航天進校園”等系列活動在學生中普及航天知識,讓航天夢想漸漸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推動更多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立志參與到祖國的航天事業。

向太空發射一顆衛星,對于還在校園里的孩子們來說,似乎是個遙不可及的夢,但在有著航天基因的閔行卻已變成現實。2021年5月“閔行少年星”計劃正式啟動,由閔行區教育局與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攜手,組織閔行區中小幼學生共同參與衛星設計、研制、搭載、發射等航天系列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通過探星、創星、造星、亮星、發星、用星六個環節推進實施。

活動得到了閔行青少年的積極響應,從學生中征集到376條“太空天籟之聲”、2285幅“太空創意畫”、6116個衛星名稱、544個衛星表面涂裝方案、300余份衛星載荷方案……專家們從科學性、可行性和趣味性等角度綜合評審后選定4個載荷方案與部分學生聲音、畫作跟隨衛星進入太空。

“閔行少年星”的成功發射,是匯集學生創意的航天工程實踐和示范性教育成果,不僅滿足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和開展科學研究需求,同時也是結合科技研發成果進行工程化應用的大膽實踐,其衛星搭載的高光譜溫室氣體成像儀源于學生創意,并創造于航天專家之手。據介紹,衛星在軌運行期間,學生可通過衛星測控站與衛星互動,接收并播放來自衛星傳回的天籟童聲和作品。“閔行少年星”還將從萬里星河傳輸回相關數據,不僅用于分析溫室效應的程度及成因,還將指導學生開展測控模擬、測控演練等航天科普活動。

標簽: 運載火箭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