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天天時快訊】坐擁百萬粉絲的“科普網紅”如何煉成?原來,這才是他們共同的秘訣|首屆上海科技傳播大會

發布時間:2022-08-20 21:32:21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caobo

本文轉自:文匯網


(資料圖)

如何做一個讓10萬人都點贊的科普視頻?科普博主快速“吸粉”的秘訣是什么?為什么說科普是一門“技術活”?在今天舉行的首屆上海科技傳播大會上,一個特別的“新媒體科普紅人大會”受到了不小的關注,吳姥姥、戴偉、混知哥、芳斯塔芙、吟游詩人基德、畢導等國內外新媒體科普網紅齊聚一堂,聊了聊他們心中的科普。

科普網紅,含“科”量很高

想要成為科普網紅,首先你可能得是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

在B站上擁有84萬粉絲的“不刷題的吳姥姥”吳於人退休前是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她堅持做科普已經有16年。當被問到更喜歡在課堂上傳授知識,還是做科普視頻時,她回答都喜歡,因為她提倡的“不刷題”不是不做題,而是要帶著研究問題的心態去學習。

“不刷題的吳姥姥”吳於人

戴偉是牛津大學博士,現在是北京化工大學英籍特聘教授。凡看過他科學表演的人都會驚嘆于他的學霸思維,他能把知識點之間的關系講得層層深入,讓人感嘆原來這個知識還有我們想不到的另一面。

“畢導THU”是清華大學化工系博士研究生,拍視頻之余正在準備博士論文;全職科普UP主“芳斯塔芙”是中科院上海神經所博士唐騁;六人中或許學歷不那么“扎眼”的混知哥陳磊也是一名理工男,研究生學的是工業設計。

“科研和科普的共性都是遵從科學精神,從業者都要有科學素養。”畢導說,想要成為科普網紅,自身的含“科”量就低不了。

做好科普的要義是“玩”

盡管大多數科普網紅本身學歷很好,但他們都認同一點——想要做好科普,就得好玩。這一點,越年輕的科普工作者就越是強調。

戴偉說,400多年前,有個天才科學家說自己只不過是海邊玩耍的男孩,他覺得想讓孩子愛上科學,也要給他們“玩”的空間。事實上,在做好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做化學實驗就是一種玩,其中的樂趣不親手嘗試過是不會懂的。

戴偉

畢導說,如果把科普變成“第二課堂”,他就覺得有點累了,他希望看他視頻的人是在娛樂,能夠享受科學激發好奇心、啟迪智慧的那種快樂。所以他覺得好的科普是有娛樂價值的。

陳磊現場畫了一張圖——高高的樹上有一個鮮紅的蘋果,但除了“姚明”誰也吃不到,后來在一位科普工作者的幫助下,蘋果樹變矮了,大家都吃到了美味的蘋果。“雖然我們在創作時會損失科學的嚴謹性,但讓更多人品嘗到了它的味道,我覺得就是成功的。”他說,“讓所有人淺嘗輒止,也比讓他們在科學面前望而卻步要好。”

科普是門“技術活”

當下,有越來越多科技工作者有意愿嘗試科普,但就像做科研需要查文獻、做實驗、寫論文一樣,想要做好科普同樣是一門門檻很高的“技術活”。

陳磊認為比起研究知識點,做科普的第一課是研究講述對象,只有尊重和了解讀者的每一個認知習慣、知識結構、知識層級,他處在什么樣的認知地位,你才有可能‘對癥下藥’。所以在做一個關于引力波的科普時,面對厚厚的資料,陳磊最終選擇從愛因斯坦和牛頓的兩場對話入手解讀,因為這兩個人是幾乎大眾都“認識”的。

混知哥陳磊

在科普內容里,陳磊幾乎從來不堆砌專業術語,因為對絕大多數的非專業人士來說,每一個專業術語都是閱讀中的一次重要障礙。在做歷史類的科普時,他也不堆砌年代。他會貼心地幫你劃好重點,方便你記憶和傳播。

幾乎所有的科普網紅都是打比方小能手,比如在解釋量子糾纏時,畢導就用襪子舉例。“只要我穿了一只襪子,無論我走多遠,低頭看一眼就能知道另一只襪子是什么顏色。”不過天知道他為了想出這個比方,熬死了多少腦細胞。

標簽: 專業術語 工業設計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