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作為2022上海科技節的重要活動,首屆上海科技傳播大會·科普紅人大會今天下午在北外灘“世界會客廳”舉行。新媒體“混知”創始人陳磊、“不刷題的吳姥姥”吳於人教授、英國“魔法爺爺”戴偉教授等科普大V集聚一堂,與觀眾分享他們的成功秘籍。諢名“混子哥”的陳磊以“學霸教學渣”為例告訴公眾,他心目中的“科普品質”是共情能力和適可而止。
作為一位知識分享博主,曾是汽車工業設計師的陳磊取得了不俗業績——他創辦的“混知”系列公眾號擁有2300萬粉絲,繪制的《半小時漫畫》系列圖書已發行2200余萬冊。
陳磊從小愛畫畫,也愛看歷史、科普書籍。他發現很多書在講述知識的方式上有點問題,“讓讀者看得吃力、看完頭大”。國內大城市的年輕人工作壓力普遍較大,業余時間不太愿意看這些比較艱澀的書,如何讓他們以放松的心態學習科學、歷史、經濟等領域的知識?他想到了搞笑風漫畫這種形式,于是走上了知識漫畫這條創業道路。
在他看來,這個新職業需要做好“翻譯”工作,即先通過閱讀文獻、請教專家等方式學習知識,再消化、吸收、加工,把這些知識“翻譯”成公眾喜聞樂見的文字、漫畫、動畫和音頻。“說得直白點,我們先啃專業知識,再給老百姓講‘人話’。”
微信公眾號、嗶哩嗶哩、喜馬拉雅等新媒體的興起,給知識分享博主搭建了越來越大的平臺。2015年,陳磊從上汽大眾辭職,開始做全職博主。之所以有勇氣辭職,是因為“混子曰”(后改名“混知”)當時的廣告收入已超過他在大企業的工資,并獲得了天使投資。
今天的科普紅人大會上,“混子哥”的演講題目是《科普的品質》。什么是科普的品質?他舉了一個例子:在學校里,全班成績倒數第一的學渣向第一名的學霸請教問題,學霸講解了半天,學渣仍感覺云里霧里,因為他倆在知識儲備上差距太大,學霸不知道學渣的痛點在哪里。“誰給學渣講解最合適?我覺得是全班倒數第二的人,因為他很了解倒數第一的同學是什么水平,兩人溝通不會有障礙,這就是一種共情。”
他認為,科普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質是共情能力,他們的首要研究對象是科普受眾,而非科學知識。“我們尊重讀者的每一個認知習慣和知識結構。在科普漫畫里,不會堆砌專業術語,如果出現術語,一定會進行解釋;而在歷史漫畫里,我們不會堆砌年代,因為這會增加讀者的記憶負擔,影響閱讀體驗。”
科普工作者的共情能力,還表現為:在科普作品中幫受眾歸納、總結知識體系,對其中的重要知識點做強化處理;知識信息可視覺化處理,如繪制漫畫和動畫;無論是文字還是漫畫,都要“好玩一點,再好玩一點”。
做科普的第二個重要品質,是適可而止。“混子哥”解釋:“科普的目的不是培養科學家,至少不是馬上,而是要讓普羅大眾多知道一點點。”因此他覺得,科普作品不必求深求全。以“新冠病毒變異快”這個知識點的科普為例,“混知”在漫畫作品中告訴讀者:基因有DNA和RNA兩種,所以病毒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DNA由兩條鏈組成,所以DNA病毒的結構好比兩個領導說了算,他們互相否定對方意見,所以比較穩定。而RNA只有一條鏈,RNA病毒的結構由一個領導決定,他心思很活,想一出是一出,所以很容易變異。
“講完領導決策這個類比后,這個知識點的科普到此結束,不再講更復雜的科學原理,這就是適可而止。”陳磊告訴聽眾。他坦言,“混知”被不少人質疑:高深的科學知識用這么淺白的語言講解,合適嗎?他的回答是:“讓公眾對知識淺嘗輒止,總比望而卻步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