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世界快看點丨新科普|嬰幼兒能感覺疼痛嗎?疼痛需要治療嗎?“中國鎮痛周”,認識疼痛誤區

發布時間:2022-10-18 22:50:12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caobo

自2004年起,國際疼痛學會將每年10月的第3個周一定為“世界鎮痛日”,10月17日至23日是“中國鎮痛周”,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是“世界抗痛年”。疼痛,或許是每個人一生中體驗最早的感受。但人們對疼痛的忍耐,往往也會耽誤很多疾病的最佳診療時機。嬰幼兒能感覺到疼痛嗎?疼痛需要治療嗎?感到疼痛可以自己吃藥緩解嗎?帶著這些疑問,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邀請醫學專家詳解。

嬰幼兒感覺不到疼痛嗎?

疼痛是人類最原始而又最普遍存在的一種痛苦,但人們對疼痛的認識,往往僅限于“疾病的一種癥狀”。隨著對疼痛研究的深入,世界衛生組織在2018年6月18日發布了《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這樣一來,慢性疼痛有了自己的疾病編碼,也正式被視為一種疾病。然而,大眾對疼痛的認識尚未普及,尤其缺乏對兒童慢性疼痛的認識。


【資料圖】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麻醉科主任鄭吉建說,“很長時間內,大眾錯誤地認為,由于嬰幼兒的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因此無法感受和處理疼痛信號,根本不會感覺到疼痛,新生兒就更不會了。”

事實是怎樣的?1987年,《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援引多項研究證明,嬰幼兒神經系統不僅發育已足夠成熟,而且能夠感受和處理疼痛信號,這種“痛感”甚至出現得更早,“妊娠第7周,母體宮內的胎兒皮膚某些部位的痛覺神經就已發育成熟;新生兒期,皮膚上的疼痛感覺神經末梢數量已經與成人無異。”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嬰幼兒從大腦到脊髓這一自上而下的疼痛控制通路還未發育成熟,可能對疼痛刺激更為敏感,無法言語的寶貝們更需要得到及時的疼痛關懷和治療。

鄭吉建介紹,全球有20%至46%的嬰幼兒遭受各種不同類型的慢性疼痛,但因表達能力有限,或因懼怕治療而隱瞞病情,經常導致治療延誤。“如此一來的不良后果很令人揪心:一是長期慢性疼痛會導致大腦灰質含量的降低,影響大腦的結構與功能;二是影響患兒睡眠,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等;三是情緒上易暴躁、沮喪、內向、自我孤立甚至抑郁,在成年后也更易產生新的不同類型疼痛。”

因此,鄭吉建呼吁家長,應多觀察孩子的日常生活習慣、情緒、睡眠等變化,盡早發現可能存在的慢性疼痛。“另外,兒童并非縮小版的成人,具有獨特的生理和病理特點以及不同的疾病譜,建議家長及時帶可能存在慢性疼痛的患兒到正規兒童專科醫院進行診治。”

疼痛該看什么科?能自行服藥嗎?

那么,疼痛應該去什么科室看呢?據悉,我國疼痛醫學自20世紀80年代興起,2007年,原衛生部正式確定在《醫療機構診療科目名錄》中增加一級診療科目“疼痛科”,我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從此開展疼痛科的相關診療服務。

疼痛,可以被視作身體的“求救”,但有些疼痛是疾病的信號,而有些疼痛本身就是疾病的臨床表現。根據《中國疼痛醫學雜志》定義,輕度疼痛為“疼痛不影響睡眠”,中度疼痛為“睡眠中疼醒”,重度疼痛為“因疼痛無法睡眠”,可見,睡眠是判斷疼痛的標志。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專家介紹,日常生活中,有以下常見的疼痛類型——

第一,腫瘤疼痛,也稱“癌痛”。其發生率高、影響面大。癌痛治療是整個抗癌治療的重要部分,也是維護癌癥患者生活質量、生命尊嚴的有效途徑;

第二,糖尿病神經痛。有患者觸碰小腿前側感到疼痛,從而診斷出糖耐量異常、糖尿病前期;有患者因雙下肢雙足刺痛難忍就診,檢查才發現感覺和運動神經的損傷。這些都是糖尿病神經痛可能出現的狀況,需要在控制血糖血脂的基礎上修護神經;

第三,三叉神經痛。多見于成年和老年人,是發生在面部的陣發性劇烈疼痛,病因多種多樣,如因血管壓迫三叉神經、腦動脈硬化或神經退變導致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以及腫瘤壓迫、炎癥、感染等導致的繼發性三叉神經痛;

第四,肌筋膜疼痛。與長期疲勞、損傷或姿勢不當有關,反復出現持續或者間斷的慢性肌肉疼痛、酸軟乏力、并伴隨睡眠障礙、情緒焦慮等癥狀,患者經常發現有肌肉硬塊和結節;

第五,肌骨疼痛。涉及肌肉、骨骼、韌帶、肌腱等。常見病因有腱鞘炎、關節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脊柱側彎等。

找到疼痛的具體部位,才能在就診時“對癥下藥”。然而不少市民的疼痛來得突然:頭疼、牙疼、肚子疼,都先吃一片布洛芬。這樣是否可行?專家表示,布洛芬確實可以緩解多種疼痛,但遇到某些疼痛后盲目服用止痛藥,可能會耽誤病情,最危險的就是因心臟疾病引起的心源性牙痛和后背、肩膀、胸部疼痛。若出現此類癥狀,應盡快就醫,切忌自行服藥。此外,布洛芬用于鎮痛時不得超過5天,用于解熱時不得超過3天,用藥期間應避免飲酒。

標簽: 慢性疼痛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