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祥祖,一位年逾古稀的退役老兵,始終牢記我黨我軍根本宗旨,半個多世紀敬終如始踐行雷鋒精神,初心不改、砥礪前行,在多個工作崗位上創造了一個個不凡業績,退休后又回到家鄉興學育才,回報社會,書寫了人生“夕陽紅”的精彩篇章。
興教辦學,做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1968年3月,19歲的關祥祖從祿勸山區入伍來到云南省楚雄軍分區,服役三年后退伍回鄉,隨即被選送到云南省中醫學院深造,實現了他的大學夢。他珍惜難得的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并作為全校5名特優生之一被安排留校,從事傷寒教學和醫學情報工作。
由于工作能力突出,擔任了學院民族醫藥研究室主任,之后歷任云南省民族民間醫藥研究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中國民族民間醫藥研究會秘書長等職,先后發表學術論文62篇,出版學術專著26部,其中《彝族醫藥學》一書,1994年6月在第一屆國際民族醫藥大會上獲得金杯一等獎;1997年在北京首屆國際民族醫藥大會上獲兩項一等獎;1998年在美國舊金山獲國際民族醫藥二等獎,同時被評為“國際百名民族醫藥之星”;2000年獲世界傳統衛生組織醫藥金杯二等獎,同年被云南省政府授予“突出貢獻科技工作者”稱號。
面對一塊塊沉甸甸的獎牌,一尊尊金燦燦的獎杯,還有組織給予的優厚待遇,關祥祖沒有沉醉,沒有止步。在事業的巔峰,他毅然決然對自己的人生之路又一次作出了新的重大抉擇——離崗創業。
關祥祖認為,自己20多年從事中醫醫藥醫學理論教學的研究成果,以及所積累的豐富的教學經驗,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應該用之于實踐,造福社會。此間恰逢國家鼓勵有志之士積極創辦民辦學校,1994年初,關祥祖憑著對教育事業的執著情懷和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懷揣新的夢想和僅有的1萬多元稿費收入,開始了他的漫漫艱辛創業之路。
他以軍人鋼鐵般的意志,每天騎著一輛舊式單車,找資金、找校舍、找師資、找生源,報批各種繁雜的手續,幾乎跑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吃苦受累不說,沒有少吃閉門羹,少聽風涼話,頂著難以想象的困難和壓力,經過近半年的緊張籌建,1994年6月10日,他的“南方民族醫藥培訓學校”在昆明北郊上莊一個部隊原被服倉庫如期開學,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1995年,他又租下了昆明東郊白沙河100多畝荒山,籌資建蓋了一所功能較為齊全的學校,招生規模隨之擴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學校也升格為“南方民族醫藥進修學院”。在不斷提升辦學規模和水平的過程中,學校得到了長足發展。2005年,正式成立“云南新興職業學院”,跨入了具有獨立頒發學歷文憑資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行列。
隨著學院的發展壯大,老校區已不適應新形勢的需求,2019年初,年屆古稀的關祥祖又來到革命老區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尋找新校址。經過10多個月的緊張籌建,一座占地1200畝,建筑面積30萬平方米,各類場館設施比較齊全的嶄新校園在縣城邊拔地而起。目前,學院已發展成為具有藥學院、護理學院、醫學康復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色創業學院6大學院、38個學科專業,教職工700余人,在校生35000多人,學院總資產達27億元人民幣的一所全新職業學院,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醫藥衛生實用人才,畢業生遍及全國,護理專業學生在就業市場獨樹一幟,不少學生還走上各級領導崗位。
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關祥祖憑著信念、毅力和科學方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教育領域硬生生闖出了一條成功之路,先后被評為“云南退役軍人十大優秀企業家”“云南省突出貢獻科技工作者”“云南省教育廳杰出成就獎”“中國關愛公益杰出貢獻人物”“中國當代教育專家人才”等,央視《新聞聯播》、全國人大《人民代表報》、新華網等近百家媒體作了廣泛報道。
播灑大愛,做崇德向善的踐行者
關祥祖認為,授業先傳道,做事先做人。他始終堅持把思想道德的培養放在教書育人的第一位。教學實踐中,他把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三者統一起來,把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在學院內建起了規模宏大的古圣先賢廣場和雷鋒廣場,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人、引導人、塑造人。以先賢為楷模、以雷鋒為榜樣,在師生中開展“日行一善、月改三過”實踐活動,倡導尊老人、重孝道,爭當“孝男孝女”,推動形成愛黨愛國、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良好校園氛圍。他要求教職工每月領到工資必先寄給父母300至500元,并親自督促落實。他持之以恒在女生中開展爭做“好媳婦”教育,他認為一個好媳婦可以促成一個好家庭,多年來,至少有5萬多女生走出校園,影響到10萬至20萬人的幸福生活。他投資3500萬元在祿勸縣城建了一座孔子學院,捐贈給當地政府,讓其在更大范圍發揮凈化人們心靈,陶冶道德情操的社會效應。
對自己,關祥祖更是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帶頭踐行。他的家鄉在則黑萬德村,偏僻、貧困,祖祖輩輩住的都是土坯房,年久失修,大多成了危房,他每每回家看到如此現狀,總有一種心酸之感。學院發展壯大之后,他撥出資金3100余萬元,為家鄉4個自然村共86戶村民,一次性建蓋86棟別墅,無償贈送,讓村民一步登天,實現了居住條件的歷史性跨越。同時,又投入500余萬元,按硬化標準修通了4公里進村公路,整修了21公里山間公路,建蓋了村合作醫療室,打井架管,徹底解決全村人畜飲水問題,使全村徹底脫貧,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投入242萬元為則黑中心小學修建球場、道路,建起了多功能廳及購置課桌等,促進了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
多年來,關祥祖先后為本院45名特困生免除所有學費,直到他們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關祥祖先后被評為“祿勸好人”“昆明好人”“云南好人”“中國好人”,以及“最美昆明人”“昆明道德模范”“云南省社會扶貧模范”。2019年,學院在云南省“高校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評比中獲得全省第一。
賡續傳統,做紅色基因的傳承者
祿勸是當年中央紅軍及紅二、六軍團長征經過的地方,“巧渡金沙”這一驚心動魄的歷史史實就發生在祿勸皎平渡口。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壤,不僅要讓學生在學院學到知識、掌握技能,更要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立德樹人中的鑄魂功能,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特別是講好紅軍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讓長征精神代代相傳,這也是關祥祖選址祿勸的初衷。
在他的主導下,校園內建起了黨史館、長征文化主題公園,包括長征紀念館、長達1500米的長征壁畫、“巧渡金沙江”場景群雕、“激戰普渡河鐵索橋”大型雕塑、占地14畝的長征營帳,以及英雄廣場、雷鋒廣場等等,為開展紅色教育提供了具體、鮮活的教材。云南省黨史研究室考察后評價,這是云南省內最大的黨史館和長征紀念館,很多史料在這里還是第一次看到。
關院長說:“作為退役軍人,就應該當好紅色基因的傳承人,舍得投入,舍得下工夫,把學生培養成為有信仰、有文化、有技能、有擔當的新一代紅孩子。”
目前,這里被列為“云嶺百姓宣講”示范基地,已接待了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高校、醫院、民間團體等參觀學習人員180批、2萬多人次,云南省內28所高校的黨委書記專程前來考察學習。2022年2月,央視“發現之旅”頻道《筑夢新時代》欄目對此作了專題報道。
關祥祖還將學院一個原在昆明市區、價值5000萬元的教學點交給中國退役軍人關愛基金會,作為基金會國防文化研究中心、退役軍人康養基地及昆明老兵藝術團之用。
目前,學院又與旁邊一家占地212畝的選礦廠洽談,擬以8000萬元收購,再投資1億元,在中國退役軍人關愛基金會的指導、支持下,打造一個大型、高端、綜合性的國防教育基地,把對本院師生及社會群體國防精神的培育,作為拓展紅色精神譜系的重要一環。
如今,74的關祥祖仍壯心不已,在創業奉獻、辦學育人的道路上踔厲前行。他說:“我是大山的兒子,農民的兒子,更是一名老黨員、老軍人,我將矢志不移,堅守初心,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