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隨著張藝謀導演新作《滿江紅》電影的熱映,詞作《滿江紅》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滿江紅》這首詞在今天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文學經典,但它在近千年流傳的路上經歷了怎樣的浮沉,它又憑什么穿透時間的洪流,撥動著我們當代人的心弦?
回溯文學發展的長河,一部作品自誕生之日起,就要持續接受歷代讀者的檢驗,它的影響力不是一日形成的,是累積而來的,它的文學史地位也不是恒定的,而是持續變化著的。很多作品或許可以流行于它被創作的年代,但其魅力很快就被時間的流水淘洗殆盡,其本身也隨之湮滅于歷史的塵埃之中。只有少數作品能經受住考驗,最終步入經典的殿堂。
與今天名滿天下的狀態不同,岳飛《滿江紅》在宋元時代的關注度并不很高。據學者研究和梳理,它曾被《藏一腴話》和《鶴林玉露》這兩部成書于南宋后期的筆記小說類作品引用過。此外,元代戲曲《岳飛破虜東窗記》中岳飛的一處唱段,也是據《滿江紅》詞改編而來的。由此可知,宋元人的興趣更多地集中在岳飛抗金這一故事之上,《滿江紅》詞是作為附屬物,伴隨著英雄岳飛的故事流傳下來的。也就是說,在當時,它還沒有以“詞”這種文體的身份獲得大眾的認可。
明清兩代,《滿江紅》詞的文學造詣和藝術感染力被逐漸發掘出來。明代卓人月首次將《滿江紅》詞選入了《古今詞統》,并評論:“將軍游文章之府,洵乎非常之才。”意思是,岳飛以將領的身份涉足文學創作的領域,顯示出超越常人的才華。此后,沈際飛在《草堂詩余正集》中評論道:“膽量、意見、文章,悉無今古。”其中,“文章”二字即可看出沈氏對此詞藝術價值的肯定。清代詞論家陳廷焯則極力贊揚《滿江紅》強大的藝術感染力,他說:“何等氣概!何等志向!千載下讀之,凜凜有生氣焉。”除獲得評論家的肯定之外,在明清兩代,還有很多詞人自發地唱和《滿江紅》,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鐵粉”通過仿作的方式來“致敬”,從中也可以看出這首詞“走紅”的程度。
進入現當代,《滿江紅》的影響力繼續攀升。關于它的賞析和研究性論文層出不窮,它被譜曲傳唱,被多種流行的詩詞選本和鑒賞辭典選入,又被選入一些基礎教育課本,很多人從少年時代就對之成誦在心。《滿江紅》也最終成為深深刻入中國人文化基因的超級文學經典。
如果說明清時代的讀者發掘出了此詞的藝術內涵,那么現當代讀者的關注點則更多地落在此詞所傳達出的“精忠報國”的雄心壯志之上。比如,據著名音樂史家楊蔭瀏回憶,20世紀20年代,學生們高擎反帝的旗幟。為鼓舞學生運動,進一步推動反帝的怒濤,他選取岳飛的《滿江紅》詞,配以元人薩都剌為《滿江紅·金陵懷古》所作的古曲,油印成歌片,散發于同學之間。一時間,唱響《滿江紅》就相當于奏響大學生的戰斗號角,愛國的熱情和報國的決心,在對這首詞的同聲吟唱中獲得共鳴。而最近有觀眾在觀影結束后激情朗誦《滿江紅》詞,這也可以視為愛國情懷和報國精神在當代的激蕩之聲。
從宋元至今,《滿江紅》詞從英雄故事的附屬物走向文學經典的殿堂,也從默默無聞走到了家喻戶曉。歷經千年,仍然葆有巨大的感染力,原因何在?因為作者能夠直抒胸臆,始終以自己的一腔真情呼喚著人類內心深處那一簇不可磨滅的忠義之心。“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是諄諄告誡,更是振臂高呼,讀之足以使我們頑廉懦立。除此之外,這又是一首英雄悲歌,“猶未雪”與“何時滅”幾句,既表達出壯志未酬的悲憤之情,又深刻地揭示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也許正是這種功業未成的憾恨之感,暗暗契合了中國人“生于憂患”的心理和精進不止的奮斗傳統,它的颯颯英風將陪伴一代又一代永遠“在路上”的中國人。
(作者系安徽大學文學院講師)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