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之窗
端硯,與甘肅洮硯、安徽歙硯、山西澄泥硯并稱中國四大名硯。端硯主產于廣東省肇慶市東郊的端溪,古稱端州,故得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清代《石隱硯談》記載:“東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距今已有1400年了。唐朝初期只用于研墨的簡單形制,宋代卻是實用與欣賞并重,到清代“以工制勝”,將文學、歷史、雕刻、繪畫、篆刻濃縮于一方奇石,實現了由粗糙到精美、由實用到藝術的變化。
端硯石質致密堅實,溫潤如玉,手感如同嬰兒肌膚般細滑。磨墨細無聲,貯水不涸,能呵氣研墨,不損毫,發墨快,享有“群硯之首”美譽。自宋代被列為貢品,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學士對端硯推崇備至,視為珍寶。
相傳有一次,宋徽宗將大書法家米芾召到御書房,想見識一下米芾的書法。米芾一眼看到了御案上的那方端硯,忙潑墨揮毫,轉眼就寫好了一幅字。宋徽宗看后大加贊賞,米芾趁機捧著端硯,跪地請求說:此硯臣已用過,皇上不能再用,就賜給臣吧?宋徽宗哈哈大笑,便將這方珍貴的端硯賜給了他。米芾捧著端硯,高興得手舞足蹈,“余墨沾漬袍袖”也在所不惜。
“端溪石硯天下奇,紫光夜半吐虹霓。”出自肇慶端州區西江羚羊峽、斧柯山一帶的端硯石,品種繁多,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三地之硯石為最佳。得大自然鬼斧神工,硯石形成了變化莫測的花紋,有閃著金光銀光的金銀線,有如初展蕉葉的蕉葉白,有純潔無瑕的翡翠綠等,渾然天成。部分硯石上還生有畫龍點睛的石眼紋,形狀酷似鳥獸的眼睛,因而被稱為石眼,極其珍貴。
端硯石歷來由人工開采。采硯工根據石脈走向,向深層采掘,在接縫處下鑿,對采石技術要求高,開采難度大。“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大文豪蘇東坡南下路過端州,觸景生情,寫下硯銘。
端硯由硯堂、硯池、硯額、硯唇、硯底等六部分組成,稱譽古今,馳名中外,與歷代匠人精湛的制作技藝分不開。其制作過程復雜,主要有采石、制璞維料、設計、雕刻、配盒、磨光、上蠟等十多種艱辛而精細的工序。
維料制璞,又稱選料制璞,即對采出的硯石進行篩選分級,去粗存精。考驗硯工看石和選石的能力,根據石料的形狀制成各式硯璞,將最好的地方留作墨堂。設計,是一個悉心揣摩和構思的過程。每方硯臺都需要硯工因材施藝,因石構圖,設計雕刻題材和裝飾圖案,多以天象、山水、人物、動植物為題材,極富嶺南特色。
雕刻技法上有浮雕、透雕、圓雕等,雕刻線條清晰、細膩、流暢,變瑕為瑜,充分展現硯石最佳品相。優質硯石一般不雕或少雕,稱為平板硯。雕刻完畢,從裝飾及實用方面考慮,配以高檔木盒,令端硯更加古樸凝重、名貴。
磨光,雕刻好的端硯,首先用油石加細河砂粗磨去鑿口、刀路。再用滑石、細砂紙反復磨滑,使硯臺光滑為止。最后是“浸墨潤石”,一兩天后褪墨處理,使硯堂細膩潤滑。
大自然造化了硯石的麗質,匠人賦予了石頭的靈動。端硯不僅是文房清玩,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寶貴遺產。2004年,肇慶被授予“中國硯都”稱號;2006年,端硯制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廣州亞運會,端硯被確定為貴賓禮品;2018年,入選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端硯遠銷日本、新加坡、韓國等海外,是我國一張厚重的文化名片。
青燈黃卷,唯硯作田,端硯匠人與硯相伴,用智慧和心血鑄造手藝,把追求和激情融入創作,澆灌出芳香四溢的端硯珍品。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