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科技創新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發布時間:2023-04-13 10:33:29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caobo

楊可佳/中新社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實習記者孫瑜

抗日戰爭時期,故宮博物院為了保護文物,將以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為主的眾多文物南遷。其中,16647箱文物珍藏、約85%的南遷文物于1939年輾轉來到四川樂山,安然保存至1947年,無一損毀遺失,全部完璧東歸。

這些文物跨越萬里而幸免于戰火,創造了文物史上的奇跡。

為緬懷先輩文物典守精神、鼓勵青年文??萍既瞬虐l展,近日,第二屆文化遺產保護青年學者論壇在樂山召開。12位青年學者代表圍繞文物保護材料、文物病害機理、文物預防性保護、文物分析檢測、文物保護標準化等議題分享了研究成果,多位前輩專家予以點評。

“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是文物保護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惫蕦m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說,希望青年學者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通過論壇交流拓寬學術視野,提升創新精神和學術能力,深入實踐,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主體力量。

識別“消失”的文化遺址

論壇上,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建筑文化遺產傳承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博士生張夢迪介紹了關于長城烽火臺的研究。

烽火臺是古代軍事工程信息傳遞設施,其形制和空間分布反映了古人軍事信息傳遞方式。但由于保護不善等原因,許多烽火臺已經消失,依靠現有數據無法還原其位置與形態,難以推測準確的烽傳路線。

這就需要挖掘歷史信息,尤其是歷史遙感圖像,從中再識別烽火臺。

以前,歷史航片研究大多以目視方式進行,耗費人力物力,而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卻能迅速自動完成識別檢測工作。

研究團隊決定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自動識別檢測烽火臺。其研究難點是需要針對烽火臺及選取航片的特點修改現有深度學習方法,以提高識別精度。團隊先基于采集的圖像對烽火臺進行標注,并建立數據集,然后使用算法改進目標檢測網絡,并基于對模型數據集進行訓練,通過多次實驗,最終得到高性能、高精度的檢測模型。

他們將模型應用于歷史航片,成功檢測到長城資源調查中未記錄、甚至已消失的烽火臺,并連接出新的烽傳路線。

這個報告令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陳同濱想起了一段往事:2000年,她受理《新疆吐魯番地區文物保護與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項目,令人發愁的是,做7萬平方公里地區的規劃,卻連50000∶1的地形圖都沒有。后來,她找到了國土資源部遙感中心,簽訂了一份6萬元的合同,購買了7萬平方公里的衛片影像圖。

“這張衛片影像圖,支撐了我們整個任務的完成?!标愅瑸I說。

在陳同濱看來,不可移動文物的辨識是文物保護整體工作的第一個重要環節,衛片、航片等地理信息技術為超大型文化遺產辨識提供了有效支撐,而智能檢測技術進一步提升了支撐力度,是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重要技術發展方向,有助于文化遺產的價值研究和保護管理。

談及下一步研究計劃,張夢迪表示:“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擴大研究范圍,用人工智能技術助力文化遺產保護?!?/p>

交叉學科技術煥發文物生命力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交叉融合是讓文物“活起來”并重新煥發生命力的重要途徑。

“具體而言,現代技術能夠揭示傳統歷史學研究方法難以獲得的物質組成成分、結構、工藝、性能和用途等多種信息;量化分析方法的引入可以更加精準快速地評估文物病害程度,提供更加有效的保護材料和方法措施?!壁w國英說。

故宮博物院館員張瓊在論壇上分享的關于故宮養心殿后檐窗罩明瓦材料的研究,就是文物病害機理及預防性保護領域的一個代表性研究。

故宮養心殿后檐兩處窗罩上覆明瓦1500余片,原材料為海月殼。因長年暴露于室外,海月殼整體保存不佳,已出現透光性下降、表面污染、結構分層、碎裂等病害現象。

張瓊等人運用光學顯微鏡、掃描電鏡及微區能譜、光纖光譜儀等分析儀器對明瓦的病害機理進行研究,并通過試驗給出緩蝕處理方案,該方案能在海月殼表面生成緩蝕層,從而有效提升其耐酸力,起到長久防護作用。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工業研究所副研究員郭娟團隊構建了考古木材全含水率范圍保存狀態無損精準評估模型,為木質文物的化學信息提取與保存狀況評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張諾基于理化、光譜、質譜等分析手段對不同劣化程度的紙張性能進行測試,探討了紙質文物劣化程度的量化指標及環境對紙質文物的作用機制。

她們的研究引入交叉學科技術手段,令傳統的瓦片、木質、紙張文物重新煥發生機。

此外,構建既符合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特色、又與國際接軌的文化遺產保護標準體系并加強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關鍵、亟須標準的制定,也有利于文化遺產保護和國際對話。

2021年5月,故宮博物院成立文物保護標準化研究所。論壇上,該所副研究館員李恩重介紹了文化遺產國際標準化發展現狀。同時,他建議:“我國應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工作,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標準化領域的國際合作,推動先進適用國際文化遺產保護標準化文件的采用,加快我國文化遺產國際標準化人才培養?!?/p>

讓文物的靈魂“立起來”

來自樂山故宮文物南遷歷史研究院的學者彭海軍,以《樂山故宮文物南遷舊址保護修繕實踐探索——以歐陽道達舊居搶救性保護修繕為例》為題,介紹了對樂山市級文保單位歐陽道達舊居的修繕保護工作。

文物南遷時期歐陽道達是故宮博物院樂山辦事處主任,在故宮博物院的領導下,具體負責南遷至樂山文物的典守工作。

彭海軍介紹,歐陽道達舊居修繕保護的范圍以建筑本體為遺存保護核心區,核心區外擴10米為周邊環境協調區,修繕內容包括地面、木柱、木構件、門、墻等。修繕工作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恢復20世紀三四十年代川南民居風格。

他的報告引來與會專家熱議。

“做展陳,不僅要關心建筑,更要關心當年那批人是怎樣生活的?!睎|南大學教授朱光亞認為,“故宮南遷舊址修繕,最核心、最重要的是展現當年那批先賢們的斗志,以及他們保護文化遺產的奮斗精神?!?/p>

前輩專家們都認為,對于文物的修繕,特別是名人舊居建筑,技術手段需要和人文精神融合起來,展現文物所蘊含的精神力量,讓文物的靈魂“立起來”。

3月31日下午,朱光亞來到歐陽道達舊居實地參觀。他在舊居窗前駐足,看了看屋外開滿油菜花的田地。在通向歐陽道達房東屋子的小徑盡頭,他再次提及文物南遷歷史,“這個空地可以做點浮雕或展板,講一講當年的故事。”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