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夕”字 (圖片由作者提供)
成語“朝聞夕改”(圖片來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漢字魔方》)
(資料圖片)
再過幾天就是“七夕”節了,恰巧讀到白居易的《七夕》——“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七夕也是乞巧節,少女們一面感嘆牛郎織女的愛情,一面擺上香案、瓜果祭拜,希望織女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給大家“輔導”一下針線活。畢竟對古代少女來說,刺繡是一項必需的手藝,嫁妝衣服需要自己繡,普通家庭里全家人的衣服也都要家中女性來縫制。手藝好的話,她們還可以靠刺繡掙點兒錢。
“七夕”的“夕”字,甲骨文就是個月亮。后來為了跟“月”區分,特意比“月”字少一筆。它是傍晚時分的月亮,所以“夕”的本義便是傍晚。
傍晚的太陽叫“夕陽”或者“夕照”,白居易寫道:“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李商隱則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它后來也泛指晚上。比如一年之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叫“元夕”,也就是正月十五晚上,也叫元宵節。七月初七的晚上,叫“七夕”。八月十五的晚上有個別名,叫“月夕”,因為這一天月亮比平時更亮。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夜晚,叫“除夕”。這個“除”本義是宮殿的臺階,大伙兒上臺階時,一級一級的,總是在告別舊的,迎接新的,所以這個“除”表示時間過去,除舊迎新,“除夕”就告別了一年之中的最后一個夜晚。第二天就是新年之中的第一個白天,第一次日出也就是“元旦”。這個“旦”本義是日出,后來也泛指白天。
“旦”和“夕”是相對的,一個是日出,一個是月出;一個是白天的開始,一個是夜晚的開始。所以“旦夕之間”就是從早晨到傍晚,一個白天之內。“危在旦夕”,危險就在這一天之內,比喻危險就在眼前了。
“夕”還可以和“朝”相對,“朝”是太陽剛剛升起到草叢中間,旁邊還有一彎殘月,所以也是早晨。“朝夕相處”,從早晨到傍晚都在一起,形容關系密切。“朝發夕至”,早晨出發,晚上就到了,說明路程不遠或交通方便。因為沒有飛機、高鐵,在古代人看來,一天之內就能到達,就已經是非常近、非常方便了。還有個成語叫“朝不保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會變成什么樣子或發生什么情況,表明形勢危急,難以預料。
在《晉書·周處》傳里,記載了一個故事:三國時期,在吳國有個叫周處的人,喜歡騎馬射箭,臂力驚人,但脾氣很暴躁,經常毆打別人。他很小就失去了父親,母親也難以管束他,鄉親們都很怕他。當時,附近的河里有條蛟龍,山上有只白額虎,它們一起禍害百姓,人們把周處與龍、虎并稱為“三害”。有人故意“忽悠”周處去殺死老虎和蛟龍,其實是希望他們能自相殘殺,一舉除“三害”。周處先上山去殺了老虎,又下河去斬殺蛟龍。過了三天三夜,鄉親們看他沒有回來,都以為他死了,就聚在一起慶祝。
周處好不容易回到家,聽說鄉親們以為他死了而互相慶祝,才知道大家對他厭惡之極。這讓他有了悔改的想法。于是他就去吳郡請教陸機和陸云兩位大儒。當時陸機不在家,周處就把自己的情況都告訴了陸云,并說自己想要改正錯誤,可是年紀已經這么大了,怕是來不及了。
陸云對他說:“古人貴朝聞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憂名之不彰!”大意是:古人認為,早晨聽說了圣賢的道理,明白自己犯了錯,到了晚上就改正,是值得贊許的行為。你現在還年輕,前途還是很有希望的。再說了,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如果立了志向,又何必擔心將來不能美名遠揚?
周處聽了陸云的話,從此改過自新,發奮好學,先后在吳國和西晉為官,成為一位德才兼備的歷史名臣。成語“朝聞夕改”就出自這里,形容迅速改正錯誤。
如果給“朝”和“夕”加上三點水,就成了“潮汐”。人們把海面垂直方向的漲落稱為“潮汐”,把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動稱為“潮流”。而且,細分的話,“潮”和“汐”還不一樣:“潮”發生在“朝”,也就是早上;“汐”發生在“夕”,也就是晚上。
如果給“夕”下面加上一個“口”,就變成了“名”。白天我們能看見對面過來的是誰,要是夜晚,月色模糊,這時候只能看見個黑影,我們問:“誰呀?”對面的人就要張口自報家門了:“我是某某”,把自己名字說了出來。這就是“名”的造字原理了。
(作者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學文藝委員會委員,文學博士,“三千字”品牌聯合創始人)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