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對外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從大氣圈、水圈、冰凍圈、生物圈和氣候變化驅動因子五個方面來揭示全球氣候變化最新狀況,可謂是一份“把脈”地球健康的最新“診斷報告”。
中國氣象局供圖
大氣圈:近20年是中國最暖時期
【資料圖】
氣候系統的綜合觀測和多項關鍵指標表明,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袁佳雙介紹說,從2002—2021年的最近20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01℃。2021年,亞洲陸地表面平均氣溫較常年值偏高0.81℃,為1901年以來的第七高值。
《藍皮書》顯示,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升溫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1951—2021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升溫速率為0.26℃/10年。近20年是20世紀初以來中國的最暖時期,2021年,中國地表平均氣溫較常年值偏高0.97℃,為1901年以來的最高值。
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降水變化區域間差異明顯。1961—2021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5.5毫米。
“高溫、強降水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也趨多、趨強。”袁佳雙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極端高溫事件明顯增多,登陸中國臺風的平均強度波動增強。2021年,中國平均暖晝日數為1961年以來最多,云南元江(44.1℃)、四川(富順41.5℃)等62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
水圈:沿海海平面上升為22年來最高
除了大氣圈,《藍皮書》還從水圈、冰凍圈方面作出氣候變化分析。
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海洋變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呈持續上升趨勢。1993—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為3.3毫米/年,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達到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位。
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2021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1993—2011年平均值高84毫米,為1980年以來最高。中國地表水資源量年際變化明顯,近二十年青海湖水位持續回升,2021年青海湖水位達到3196.51米,已超過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水位。
從冰凍圈方面來看,全球冰川整體處于消融退縮狀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消融加速。
“中國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阿爾泰山區木斯島冰川、祁連山區老虎溝12號和長江源區小冬克瑪底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趨勢。2021年,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東、西支末端分別退縮了6.5米和8.5米,尤其是西支末端退縮距離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大值。”袁佳雙說。
另外,北極海冰范圍呈顯著減少趨勢。1979—2021年,北極海冰范圍呈一致性的下降趨勢,3月和9月北極海冰范圍平均每10年分別減少2.6%和12.7%。
生物圈:植被覆蓋整體穩定增加變綠
作為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在生物圈方面,中國整體的植被覆蓋穩定增加,呈現變綠趨勢。2000—2021年,中國年平均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呈顯著上升趨勢。2021年,中國平均NDVI較2001—2020年平均值上升7.9%,為2000年以來的最高值。
中國不同地區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均呈提前趨勢,秋季物候期年際波動較大。
袁佳雙稱,1963—2021年,北京站的玉蘭、沈陽站的刺槐、合肥站的垂柳、桂林站的楓香樹和西安站的色木槭,展葉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別提早3.5天、1.5天、2.5天、3.0天和2.8天。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沿海紅樹林面積總體呈先減少后增加的趨勢。截至2020年,中國紅樹林總面積基本恢復至1980年水平。
關于氣候變化驅動因子方面,《藍皮書》顯示,中國平均年總輻射量呈減少趨勢。2021年,中國平均年總輻射量較常年值偏少31.5千瓦時/平方米。中國氣溶膠光學厚度總體呈下降趨勢,階段性變化特征明顯。2021年,北京上甸子和浙江臨安區域大氣本底站可見光波段(中心波長440 nm)AOD平均值分別為0.34±0.33和0.41±0.23,較2020年均有小幅降低。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