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環球快訊:預防胃癌為何要先根治幽門螺桿菌 ——體檢報告背后的健康解讀(四)

發布時間:2022-08-19 15:40:45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今年50多歲的老陳夫婦到醫院做了個全面的體檢。由于老陳愛人近兩年經常覺得上腹部不適,還伴有口腔異味,醫生懷疑有幽門螺桿菌(Hp)感染,特意讓老陳夫婦做了“吹氣”(尿素酶呼氣試驗)檢查,結果二人都是陽性。在進一步胃鏡檢查時,老陳愛人被確診為胃炎,而沒有癥狀的老陳反而被查出早期胃癌。那么,體檢報告Hp呈陽性需要根治嗎?感染Hp會增加胃癌風險嗎?

40歲以上感染Hp會增加胃癌風險

胃癌是亞洲地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我國2020年最新數據顯示,我國人群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各類惡性腫瘤中均位居第三,且多數患者確診時已處于進展期,錯過了早期胃癌治療的最佳時機,預后差,5年生存率不足50%。


(資料圖片)

盡管近年來我國胃癌的發病率有下降趨勢,但每年新發病例的絕對數量仍在增長,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老齡化。胃癌尤其是腸型胃癌的發病規律是隨年齡增長,發病率增加。尤其是在40歲以上人群,胃癌發病率明顯增加,其中男性胃癌發病率約為女性的2倍。

在胃癌發生的高風險因素中,首先是遺傳因素,直系親屬有患過胃癌的人,罹患胃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其次,年齡超過40歲,特別是男性,發生胃癌的風險也會增加;存在吸煙、飲酒,高鹽飲食、腌臘制品、不新鮮蔬菜和熏制食物攝入過多,新鮮水果蔬菜攝入量不足等不良習慣的人,胃癌也容易“不請自來”;而存在Hp感染、慢性萎縮性胃炎、惡性貧血、腸化生、胃息肉、家族性腺瘤樣息肉病、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等病變的人群,也是胃癌的高發群體。

由于Hp感染在胃癌的發生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是一種既明確又可控的致癌因素,因此預防胃癌首先是要根治Hp。

在治療Hp之前應進行胃鏡檢查

在我國,早期胃癌的檢出率仍偏低。這主要因為早期胃癌常常沒有任何癥狀,只能通過胃鏡檢查發現,因此,早期胃癌極易被忽略。這也是上述患者老陳沒有癥狀卻被查出胃癌的原因。另外,部分患者早期可能出現上腹飽脹不適、隱痛、食欲減退、噯氣、反酸、惡心、嘔吐等類似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癥狀,常常被當做普通胃病進行治療。

隨著病情的進展,胃癌患者可出現腹痛、黑便、嘔吐、體重減輕等進展期癥狀,晚期則可出現嚴重消瘦、貧血、發熱和惡病質。也有少數患者是在觸及上腹部腫塊、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后,進一步檢查時才發現的。

所以,對于年齡40歲以上尤其是45歲以上、有Hp感染的人群,在Hp治療之前應常規進行胃鏡檢查,以免漏診早期胃癌;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進行胃鏡檢查的年齡則應提前到35歲。對于具有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要注意進行胃鏡下的胃癌篩查,爭取早發現、早治療。

早期胃癌推薦胃鏡下治療

隨著胃鏡檢查和治療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胃癌在早期被發現,并可通過胃鏡進行治療。這樣,患者既能長期生存,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胃功能。對于早期胃癌,特別是無淋巴結轉移風險的早期胃癌,推薦胃鏡下治療。可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或內鏡下黏膜剝離術。胃鏡治療效果根據術后病理結果可分為治愈性切除、相對治愈性切除和非治愈性切除。為了盡可能達到治愈性切除,醫生在術前會進行充分的評估。

對于治愈性切除和相對治愈性切除的胃癌患者,仍存在可能的復發風險。患者術后5年、7年、10年累積再次發生胃癌的機率高達9.5%、13.1%和22.7%。因此,早期胃癌術后第 3、6、12個月,患者應進行胃鏡檢查,此后每年復查一次胃鏡。對于非治愈性切除患者,有較高的復發或淋巴結轉移風險,其中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的發生率約7%—10%,且超過1/3的患者可能死于胃癌復發。因此,建議胃鏡術后及時追加外科手術治療,以達到根治胃癌的目的。

(第一作者系成都電子科技大學醫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消化科主治醫師,第二作者系成都電子科技大學醫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

標簽: 早期胃癌 胃鏡檢查 惡性腫瘤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