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當前頭條:【為民義診】普醫感染性疾病科在“世界肝炎日”積極開展科普義診

發布時間:2022-07-29 19:43:36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caobo

7月28日是第12個“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題是“讓肝炎防治服務更加貼近你(Bringing hepatitis care closer to you)”。我院感染性疾病科在“世界肝炎日”積極開展肝炎科普知識宣傳,旨在號召公眾積極主動接種肝炎疫苗,主動進行體檢了解肝臟健康狀況。

7月28日上午9時,我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馮舜及副主任肖龍順帶領科室醫務人員在門診急診大樓前開始義診,為群眾科普講解肝炎基礎知識、發放病毒性肝炎科普宣傳冊、免費查看化驗單及免費檢測丙肝抗體;傳播防治肝炎正確理念,創造良好社會環境,消除病毒性肝炎歧視。

本次義診活動,在門診大廳大屏連續滾動播放病毒性肝炎科普宣教常識,并為群眾提供肝炎健康咨詢200余人次,免費快速檢測丙肝抗體100余人次,檢測出陽性一例。


(資料圖)

提高公眾愛肝護肝意識,積極預防、主動檢測、規范治療、全面遏制肝炎危害,通過活的開展,極大地提高了群眾對病毒性肝炎的認知度及關注度。普洱市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將不斷努力,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

關于“世界肝炎日”的由來?

美國科學家、醫學博士 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Baruch Samuel Blumberg)

7月28日是已故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的誕辰日,為紀念這位乙肝病毒發現者,世界衛生組織把每年的7月28日定為“世界肝炎日”。Blumberg在美國健康研究院(NIH)工作,他的興趣不是肝炎,而是一個基礎問題:血清抗原的遺傳多態性與疾病易感性的關系。1966年初,一個偶然的發現使Blumberg和合作者們開始考慮澳大利亞抗原(現名乙肝表面抗原)與肝炎的關系。在做了更多的試驗后,Blumberg等人在1966年底發表論文,提出澳大利亞抗原與急性病毒性肝炎之間有密切關系,可能通過輸血傳染。因他的澳大利亞抗原工作,與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因對傳染病的起源及傳播的研究共同獲得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是乙肝基金會的共同創立者。隨后,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個乙肝領域獎項,獎勵在乙肝相關研究和治療領域,做出重要推動貢獻的科學家,因此,業內也把巴魯克·布隆伯格獎稱為乙肝研究領域最高獎。于1971年從Blumberg所在的研究機構獲得許可,開始了乙肝疫苗的應用研究。經過多年大量的研究和測試,終于研制成功從血液中提純乙肝表面抗原制備的乙肝疫苗的產品,該疫苗能提供高于90%的乙肝免疫力,用血液生產的疫苗1981年投入使用,這就是第一代疫苗--血源性疫苗。

關于病毒性肝炎

通常我們生活中所說的肝炎,多數指的是危害性大、傳染性強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戊五種類型。其中,最常見的為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中甲肝、乙肝、戊肝的主要預防措施為注射肝炎疫苗。目前,丙肝尚無有效疫苗。

病毒性肝炎有極強的傳染性,不同的病毒性肝炎傳播途徑不同: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通過消化道傳播:1.食用被含有甲肝病毒或戊肝病毒的糞便污染的食物或水;2.海產品如貝類、蝦、蟹類等受到甲肝病毒或戊肝病毒污染后也可造成感染;3.通過被污染的水或用具,或通過蒼蠅、蟑螂等的媒介也可造成甲肝或戊肝病毒傳播。

乙肝和丙肝經血液、母嬰和性傳播:1.輸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2.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注射器和針頭(如注射毒品等)、侵入性醫療或美容器具(如紋身、穿耳孔等);3.共用剃須刀和牙刷等可能造成皮膚或黏膜微小傷口的物品;4.與感染者進行無保護性行為;5.攜帶病毒的孕產婦可將病毒傳染給新生兒。

丁肝的傳播途徑與乙肝相似,與乙肝病毒同時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礎上才能感染。

文/圖:感染性疾病科?周家蓮

標簽: 病毒性肝炎 感染性疾病科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