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世界新資訊:首屆上海科技傳播大會召開:打造海派科普,享受科學帶來的激情共振

發布時間:2022-08-21 05:42:47 來源:IT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作者:郝俊慧 來源:IT時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科學家該如何引領科技傳播風尚,找準角色定位,助力公民科學素養的提升,并推動構建公眾理解支持科技創新的話語體系和文化生態?8月20日,首屆上海科技傳播大會在世界會客廳舉行,這是上海科技節舉辦三十一周年來首次舉辦的科技傳播會議,來自海內外的諾獎得主、科學家、科普紅人,打開科學魔盒,共同探討科技傳播實踐,分享科學家開展科技傳播的經驗與預見。這是一場科學家與公眾的激情碰撞,是一次科學為彼此帶來的心靈共振。

對科學的興趣引導從娃娃抓起

20世紀60~70年代,還是孩童的丁奎嶺通過大喇叭聽到了我國科學家攻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消息,這是他與化學的第一次會面,廣播員字正腔圓的聲音,在他心里播下了要去探索化學未知世界的種子。

如今,已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的丁奎嶺,有一個綽號叫“大碗叔叔”,去年科普微電影《無處不在的手性之有機師姐》中,捧著一大碗米飯點化男主角的教授,正是由他扮演。作為一名科學家,他堅信,要想做好科普教育,講好科技創新的故事,內容、渠道、技術缺一不可。尤其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融媒體正成為激發孩子們對科學興趣的有效工具,“如果兒時故事發生在現在,在我心中播下種子的,不再僅僅是廣播新聞,而是微博、直播、短視頻,影響改變我的,也不再是相逢不相識的播音員,而是更多、更著名的學者和科學家。”丁奎嶺認為,科技傳統和科普教育的目的一樣,都要在傳播知識的基礎上,給社會大眾營造一種尊重科學、熱愛科學的氛圍,而只有創新傳播的內容與方式,才能提升科學對公眾的吸引力,形成科技創新、科技傳播、人才培養相互銜接的正循環。

科學家和公眾要產生共振

今年的主旨大會有兩場特殊的演講,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邁克爾·萊維特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以全息影像的形式,出現在主講臺上。

這讓現場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頗為興奮。1999年中科院慶祝成立50周年時,PPT才剛開始出現,如今,即使遠隔千里,演講者卻如在身邊,作為一名科學家,科技的進步讓汪品先的激情再次“炸裂”。

這種感覺有點像他看到“彈幕”,坐擁170多萬B站粉絲,汪品先沒想到新媒體能為科技傳播帶來如此巨大作用,“我作為一名老師,只有幾十人聽講,我寫的文章,可能有幾千人看,但當網站上的彈幕一條條流過時,仿佛聽到(上百萬)觀眾的聲音在回應。”汪品先認為,科學家原本是習慣坐“冷板凳”的,但通過互聯網,科學家和公眾的激情產生共振,而這種共振又激勵更多的科學家投入到科技傳播中。

“科普”要良幣驅逐劣幣卡爾·薩根曾言,“我們生活在一個完全依賴科學和技術的社會中,然而幾乎沒有人了解這些科學和技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拉近了公眾與科學的距離,生活中很多細小而微的變化,或許正是一次科技創新的結果,人們對科學的興趣日益濃厚。然而,科學的復雜性使科學理解的均一性很難實現,大眾的科學認知程度并不盡如人意,“偽科學”仍有存在市場。“科普要打造一個好的生態,讓良幣驅逐劣幣。”唐騁從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畢業后,便做起了專業的科普up主,他的賬號“芳斯塔芙”被譽為傳遞知識最嚴謹的科普賬號,如今在b站上已有261萬粉絲,唐騁認為,科普就像經營一塊農田,像“偽科學”這樣的雜草靠手動拔是無法清除的,只有自己認認真真做科普,生產好的內容,才能讓 “反智謠言”自己沒了生存空間。

打造“海派科普”精彩紛呈的科學家演講、風趣幽默的科普大v、觀點碰撞的圓桌會議……首次舉行的科技傳播大會,讓今日的北外灘“含科量”爆棚。黃浦江畔,科學家們對提高國民科學素質的拳拳之心,熠熠生輝。上海是中國工業科技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也是西學東漸在中國的必經之地。從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到中國科學社落戶上海,從青霉素量產到人工合成牛胰島素誕生,可以說,在現代化進程中,科技始終鐫刻在上海的城市基因里。長期以來,上海在科普工作協調機制、科普資源開發利用、科普品牌建設等方面開展了有益探索,形成了較為有效的工作機制。今年3月1日,《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正式實施,上海科普事業迎來新一輪高質量發展。“上海要建立海派科普,要不走尋常路,要堅持創新!”在上午舉行的主旨大會上,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指出,上海應該做科技傳播的排頭兵,將自已打造成一座“科學之城”。

標簽: 科技創新 牛胰島素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