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學家與公眾發生心靈共振,將激發巨大的創新能量,這正是科普的使命與責任。今年的上??萍脊?,首次設立上??萍紓鞑ゴ髸?,以“創新·融合·傳播”為主題,邀請學術大咖與科普明星同臺話科普。
創新的激情,來自于觸動靈魂的有趣、激發出探索未知的熱情,扎根于每個人的心靈深處,最終融入到一座城市的精神品格之中。在昨天舉行的首屆上??萍紓鞑ゴ髸?,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提出,作為一座有著深厚科學傳統的城市,上海應在科普領域建立起自己的流派,在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善于打破常規,形成“海派科普”。他說:“海派是個正能量的名字,代表著創新與融合。上海要做排頭兵,為建設一座海派科普城市而奮斗?!?/p>
(資料圖片)
科普的使命在于激發科學家與公眾“心靈共振”
“小時候,從報紙、電臺里看到聽到的人工合成牛胰島素、衛星上天的故事,在我心中埋下了科學的種子?!敝袊茖W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以自己年少時的親身經歷,道出了科技傳播對青少年的深刻影響。
事實上,科技大事件的傳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投身科學。在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2010年之后招收的青年科研人員中,不少人都受到了2003年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成功返回地球這一偉大成就的感召,從而立志投身航天事業。
激情,在汪品先看來,是科技傳播中“最關鍵的催化劑”?!爱斂茖W家走出象牙塔與公眾發生心靈共振,所激發出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他說,自己在同濟大學開設“科學與文化”的公開課,整個教室都擠滿了前來聽課的學生,那種熱忱令他感動。
如果一個學生的創新熱情被激發,身上所迸發出的專注與投入以及不眠不休的探究精神,將給周圍人帶來極大震撼。復旦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吳堅說,有一次,學校組織在校高中生參加同濟大學的建筑節,一道“用簡單的鉚釘、板材搭建一座建筑,并在里面住上一天”的題目,燃起了參賽隊學生的無限激情,“甚至在小年夜的深夜11點,孩子們還在學校鉆研更巧妙、更實用的搭建方案”。這種勁頭完全不輸給“頭懸梁,錐刺股”的苦讀,更勝于“躲在被窩里看武俠”的興趣。
“科學家是習慣坐冷板凳的,甚至不希望別人看到自己的奮斗過程?!蓖羝废日f,然而,這種對于未知的探索與好奇,一旦與公眾形成共鳴,將為社會帶來無窮無盡的創新激情,從而營造出良好的創新生態。
新媒體技術的興起,給科技傳播帶來無限可能
新媒體技術的興起,給科技傳播帶來了無限可能?!叭绻覂簳r聽說的那些故事發生在現在,會是怎樣?”丁奎嶺說,“可能影響改變我的不再是相逢不相識的播音員,而是更多走到我們面前的科學家,以及隨時隨地都可看到的微博、直播、短視頻?!?/p>
在科技傳播領域,上海正在不斷嘗試新手段,拓展新邊界。大會現場,諾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以全息投影的方式虛擬參會并發表演講?!斑@頗具難度,不管怎樣,這是一個傳播溝通的范例?!比R維特帶來了一個全新構想:建一座“虛擬全球實驗室”,讓身處不同時區、隸屬于不同機構的科研人員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合作,最大程度地發揮全球多樣性優勢。
虛擬全球實驗室的初步設想是在上海確定一個關鍵的物理地址,關注的重點無疑是青年科學家?!澳贻p的科學家必須獨立,而非僅圍繞資深科學家的想法開展科研。我們希望他們能獨立發表研究論文,無須將為其提供指導的資深科學家作為共同作者。”他說。
利用全息投影虛擬參會的技術手段,令汪品先深感好奇。他說:“上海是一座具有科學傳統的城市,東西方科學與文化在這里交融,創新始終鐫刻在這座城市的基因里?!蓖羝废日J為,融匯中西、敢于創新,正是“海派科普”的應有之義。
自媒體的興起固然為科技傳播帶來了繁榮,然而不少披著科學外衣的“偽科學”也借此滋生,如何讓科學走在謠言之前?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博士、B站科普UP主唐騁認為,要將科學知識變得輕松有趣,讓公眾樂于接受,“就好像稻田里的野草,光靠人工拔草是清除不掉的,只有讓糧食長得更好,雜草才能無處扎根”。
作者:?許琦敏 沈湫莎
編輯:范菁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