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天天快播報】上海科技節(jié):那些走紅毯、走市場的科普達人

發(fā)布時間:2022-08-21 15:36:48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caobo

8月20日,一年一度的上海科技節(jié)開幕,科學紅毯上星光熠熠,除了一如既往受到矚目的院士專家,還有新晉的科普網紅達人。今年,首屆上海科技傳播大會的召開和專門為科普紅人設立的新媒體專場,引起人們對如何在新媒體上做好科普的關注和思考。去年火遍全網的“不刷題的吳姥姥”,B站260萬粉絲UP主、神經生物學博士唐騁,專治“不明白”的科普漫畫作者“混子哥”等齊聚一堂,分享科普公號創(chuàng)業(yè)經歷,探討科普走向市場的實現(xiàn)路徑。


【資料圖】

知識付費、文創(chuàng)開店、幕課直播,新媒體平臺的方興未艾,讓很多原本“圈養(yǎng)”在象牙塔里的優(yōu)質資源,正以新潮方式走入公眾生活。高冷不易親近的科學,能否在新媒體傳播格局中找到一席之地?又如何與科技創(chuàng)新比翼齊飛?且聽大江東工作室一一解析。

走上科學紅毯的科普達人吳於人(左)和戴偉教授

出圈:一本正經的科學也“可鹽可甜”

科普公號“不刷題的吳姥姥”的博主吳於人,是同濟大學退休教授。去年10月,因為一則生動講述火箭如何升空的科普視頻火遍全網。短視頻中的吳姥姥,滿頭銀發(fā),身上那件灰色馬甲如同多啦A夢的神奇口袋,不斷掏出各種新奇寶貝,像變魔術一樣做著各式物理實驗,驅散了很多學子求學時“怕物理”的噩夢,網友們驚呼:原來物理這么好玩!

此后,這個科普公號佳作頻頻出圈,晦澀的物理公式、深奧的物理現(xiàn)象、高不可攀的大科學裝置,在“吳姥姥”繪聲繪色描述和“操作”下,像人類在宇宙中一段段的奇遇旅行。“吳姥姥的八天小小科學家”和“吳姥姥的科學啟蒙”兩個實驗課程受到幾千人歡迎、付費學習,公號推薦售賣的書籍《像大科學家一樣做實驗》,上架一個月就售出一萬多冊。

72歲物理教授走紅網絡近乎傳奇,吳於人卻說這是過去幾十年的累積。退休前,她在同濟大學講授大學物理。“一板一眼地講肯定不好,同濟一直有課堂上做演示實驗的傳統(tǒng)。我就想,能不能把課堂做得像一個微型科技館。”嘗試獲得空前成功,學生們說,學物理不再是苦差事,而是長知識、開眼界的科學趣事。名為“物理探索實驗室”的課堂,在大學走紅,進而向同濟大學教職工子弟開放。后來,上海市教委聯(lián)系同濟大學,雙方合作將這個特殊課堂向全市青少年開放,激發(fā)很多青少年學物理的興趣。從那時起,吳於人關注并熱衷科普。

2018年,吳於人聯(lián)合10位教授、博士成立“不刷題”俱樂部,針對內卷刷題,提出新的教育理念。俱樂部成立儀式上,她演示了一段彈性小球實驗,有媒體拍下視頻在網上播出,受到好評。后來,學生幫她拍了一些科普短視頻,效果頗佳。學生們提出成立科普短視頻制作公司,于是有了上海元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及其科普公號“不刷題的吳姥姥”——作為較早觸網的科普人,吳於人總是愿意嘗鮮。

吳於人走入科普水到渠成,中科院上海神經所博士唐騁則純屬“誤入”。2014年,研二的唐騁被導師派到一座小島上,做靈長類動物研究,那里距最近的鄉(xiāng)鎮(zhèn)也有幾公里。遠離塵囂之地,給果殼網寫科普文章成了唐騁充實時光的方式。果殼網編輯約稿時,他以為信手拈來的稿子,卻前后修改了兩個多月,不知重寫多少遍。

“科普的難度一點不亞于科研。”唐騁靜下心來摸索,也找到樂趣。2018年,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神經所孫強研究員實驗室誕生,在此工作過一年的唐騁,當仁不讓接下科普宣傳任務。

“較高水平的科研論文引用量也就幾千人次,但我在微信公號的科普文章80%達到10萬+。”臨近畢業(yè),唐騁已小有名氣,網絡公開課、寫文章、出書——依靠做科普,他能養(yǎng)活自己。畢業(yè)后繼續(xù)科研做博后,還是成為專職科普人?聽取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的建議后,他和同樣學生物學的妻子,開起夫妻店,成為B站科普up主,講述神經生物學趣事。

唐騁在科普紅人大會現(xiàn)場分享科普經驗

困境:缺乏既有科研背景又會寫作的專業(yè)人才

成立幾個月的元鑰文化公司上個月剛實現(xiàn)收支平衡。公司粉絲中心負責人任咪咪說,收入主要來自媒介平臺采買、知識付費、圖書推薦、商務合作等。比如受眾花49.9元就能買到6個科學實驗的思路養(yǎng)成課程,在吳老師指導下做實驗,提交實驗報告,吳老師親自批改。吳老師直播使用的實驗器具,正和商家合作開發(fā)為益智玩具、盲盒、手伴禮等。

“科普公號盈利方式多樣,但還無法比肩其他內容公號。做科普和做科研一樣,要有坐冷板凳心態(tài)。”任咪咪說。

唐騁坦言,科普公號帶貨能力,拼不過專做帶貨直播的公號。“我們對商品的要求肯定高很多。”為盡可能減少風險,唐騁要求商家必須提供商品科學依據,讓很多商家不解,談“黃”了很多樁高額的廣告訂單。

讓科普公號運維困難的,還有專業(yè)科普人才的匱乏。吳於人一直沒能找到一個“接班人”講師。元鑰成立至今已有9人團隊,主打的IP主要是吳於人和同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郭光譜。

新媒體受眾追求熱度,科普公號也在求新求變,但人才待遇較低、保障困難、流量變現(xiàn)難,內容也很難做到緊跟熱點、花樣翻新。“為了穩(wěn)妥不出錯,一些公號參考靠譜做靠譜,結果就是科普公號翻來覆去就是那些東西,一些反智、謠言的內容,卻沒人做科普反駁。”唐騁說。

今年,唐騁工作室招聘科普寫手,應聘的不乏發(fā)表過小說的人,但因沒有科研背景、不會查閱學術資料而無法勝任,而有專業(yè)知識的科研人員,寫科普文像學術論文一樣,嚴謹有余,生動不足。

“科普技能需要靜下心接受培訓。目前科普人員邊緣化、待遇不高,很難吸引優(yōu)秀人才。”唐騁說。

科普大咖薈萃的首屆上海科技傳播大會

破題:回歸公益還是繼續(xù)商業(yè)?

新媒體傳播手段日新月異,傳播者與被傳播者的界限日漸模糊。如何甄別、選擇傳播內容,既迎合公眾需求、又確保內容科學性和正面性,是科普面臨的新問題。

“科普一旦商業(yè)化,容易混入偽科學,似是而非,需要提高公眾甄別力。”有專家不無擔憂。他們希望,科普像基礎教育一樣回歸公益。

也有人不同意,認為科普公益屬性和市場化并不矛盾,鼓勵企業(yè)將參與科普作為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手段。鼓勵社會力量建立科普聯(lián)盟,促進科普公益性和市場化協(xié)同發(fā)展,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8月16日發(fā)布的《“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要推進科普與科技、文化、旅游、體育等產業(yè)融合發(fā)展,培育專業(yè)化、市場化科普機構,鼓勵建立科普園區(qū)和企業(yè)聯(lián)盟。

無獨有偶,今年7月發(fā)布的《上海市科普事業(yè)“十四五”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以科普標準為牽引,著力培育專業(yè)化、市場化的科普機構,提升科普工作者專業(yè)能力和專業(yè)精神,推動科普內容創(chuàng)作、演繹方式、傳播手段等全方位提質增效。

上海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24.3%,連年全國居首。上海在科普產業(yè)孵化基地、培育提供科普服務的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等科普市場化上先行先試,創(chuàng)新動能充足、科普資源富集、公民科學素養(yǎng)較好,這些先決條件,讓業(yè)界對上海科普市場化、專業(yè)化寄予厚望。

上海科技館研究員宋嫻認為,科學傳播的全社會參與,是不斷打破邊界的過程。該館2008年起拍攝原創(chuàng)的科學影片,經過十幾年發(fā)展,打破了國外科學影片壟斷中國市場的局面,很多優(yōu)質科普影片在國內外聲名遠揚。“我們不斷打破邊界,探索科學傳播新形態(tài)。”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從制度上為全社會參與科學傳播提供了保障。

上海市副市長劉多在大會上作主旨發(fā)言時提出,建設一支具有現(xiàn)代科學理念和傳播技能的專業(yè)化科普工作隊伍,將科普人才納入各級各類人才獎勵和培育計劃,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加強科技傳播方向學科建設,助力專業(yè)人才培育和理論研究。

“隨著新媒體廣告興起,越來越多的商業(yè)廣告投向這些公號。一些有附加值、有公信力的公號就能脫穎而出。”盡管目前科普公號運營困難重重,但唐騁充滿信心,他認為中文世界的科普,還有大片天地等待敢闖敢試的科普人去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