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全球通訊!丁奎嶺院士:內容、渠道和技術三融合,做好科普教育

發布時間:2022-08-21 15:54:56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caobo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姜泓冰

“我清楚地記得在讀小學時,廣播里天天播報原子彈研制成功、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我國引以為豪的科技成果。后來研究化學,發現這些偉大成果都離不開化學家的貢獻。或許這些廣播就是我和化學的第一次會面,也在我心中播種下了愛科學、學科學的種子。”

在8月20日舉行的首屆上海科技傳播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在主旨發言時,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做了一個引人入勝的開場白。

丁奎嶺院士做主旨演講

丁奎嶺說,科技創新的根本在人,各國科技競爭的本質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因此科普教育和科技創新是同等重要的。該如何做好科普教育、講好科技創新的故事?丁奎嶺認為要做到內容、渠道和技術的三位一體。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信息的傳播正在從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演化為公眾號、短視頻、微電影等多種渠道并舉。

近年來,丁奎嶺在科普中也大膽嘗試,從過去的發表科普論文、舉辦科普講座、參加電視節目,到拍攝公益廣告、紀錄片、微電影等,力圖通過不同渠道、不同方式,讓內容變得越來越生動、受眾面越來越廣、接受度越來越高。例如,丁奎嶺推動拍攝的化學科普紀錄片在上海教育電視臺播出后,還在100多個公眾號轉載和推動。之后,他參與了上海電視臺“少年愛迪生”“未來說”等節目的錄制,通過可視化技術和現場解說的方式,給觀眾更加直觀生動的科學體驗。他甚至親自下場,在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的微電影《無處不在的手性之有機師姐》中扮演點化男主角的教授角色,憑藉深入淺出的科普講解受到青少年和各界人士的好評,還因此收獲了“大碗叔叔”的昵稱。

丁奎嶺“本色出演”科普微電影

“科技傳播和科普教育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在傳播知識的基礎上,給社會大眾營造一種尊重科學、熱愛科學的氛圍。”丁奎嶺說,上海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應該建立科技創新、科技傳播、人才培養相互銜接、相互爭議的正循環:通過創新傳播的內容與方式提升科普對公眾的吸引力;好的傳播營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圍和環境;培養的人才繼續推動創新。

“我時常在想,如果我兒時的故事發生在現在會是怎么樣?”丁奎嶺充滿想象地說,“可能在我心目中播下科學種子的,不是大喇叭廣播中的新聞,而是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的微博、直播、短視頻;可能影響改變我的,不再是相逢不相識的播音員,而是更多通過多媒體傳播渠道走到我們面前的著名科學家。”他呼吁,未來能夠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創新與科學傳播事業,從受益者變成推動者,點亮更多年輕人的科學夢、中國夢。

標簽: 科技創新 做了一個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