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記者 胡利娟
(資料圖)
“當前,與主糧種業已基本實現95%以上國產良種覆蓋的現狀相比,草種業系統性短板更為突出,草種嚴重依賴進口,我國草種業仍未形成真正的產業,科技優勢遠未轉化為產業優勢?!?月26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在第二屆草種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強調,必須把草種的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實現草種業種源自主可控、產業自立自強。
鑒定滯后,草種質資源利用率不足3%
近年來,我國草種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基礎科學創新、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化發展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
該負責人介紹說,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草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尚不健全,種質資源精準鑒定明顯不足。我國是世界草種質資源保存大國,但是草種質資源鑒定工作明顯滯后,在保存的8萬多份種質資源中,完成精準鑒定的不到1萬份,沒有鑒定也就無法挖掘和利用,由于鑒定滯后,我國草種質資源利用率不足3%。
二是優良草種培育與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原始創新性技術。截止到2022年6月,我國共有651個牧草新品種通過審定,但是栽培利用的草種資源不足100種。而美國在國際上登記的禾草品種就有5000多個,我國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
三是產業化組織體系不完整,遠未形成有效競爭力。我國草種業企業現在多以貿易為主,與國外種業企業相比,亟待形成種質資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種研發、產品開發、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組織體系。
四是草種管理還不完善,需要體制機制創新。當前,我國還沒有建立有效的草種認證制度,國產草種質量得不到保證,草種生產和銷售環節還存在漏洞,引進草種來源不明、未進行隔離試種等問題時有發生。
“這些草種業發展滯后問題,嚴重影響著我國草原生態修復和草業高質量發展?!眲|生強調,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盡快補上草種業這一短板。
優質豆科牧草,天然草地普遍缺乏
我國草地主要分布在寒、旱地區,抗寒、耐旱、耐鹽堿是主要的草類植物育種方向。
“生態修復用草特別是高抗、速生的特性,容易成為入侵物種。”蘭州大學教授賀金生以互花米草為例介紹說,我國自1979年開始迅速引種,雖取得了一定的生態和經濟效益,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
那么,草地修復需要什么樣的草種?賀金生稱,和國外相比,我國天然草地普遍缺乏優質豆科牧草,目前草地恢復用的草種主要局限在少數商業品種。
為解決優質草品種對外依存度高、生態修復用草缺乏等“卡脖子”問題,蘭州大學草種創新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重點攻關適應寒旱區的草類植物育種,創制優質的牧草、生態修復用草新品種,蘭箭系列箭筈豌豆就是其中之一。
箭筈豌豆具有適應性廣、抗寒性強、營養價值高等優良特性,不僅可作為優良牧草、冬季覆蓋物和綠肥作物,還能用來放牧、青貯和制作干草等。目前,它已成為青藏高原人工草地豆科主導品種,累計種植25萬畝,牧民增收1.2億元以上,填補了青藏高原缺少蛋白飼草的空白。
另外還有“騰格里”無芒隱子草,這是我國最抗旱的生態修復用草品種,可在年降雨量100—200毫米的生態區域正常生長,具有抗旱、抗寒、耐瘠薄等特點,并且管理成本低,已在內蒙古烏海等地區推廣種植5萬畝。
形成合力,構建多層次收集保護新格局
我國是草原大國,草原面積近40億畝,草種業健康發展不僅是改善我國生態的基礎保障,還是推動我國草原與草業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引擎。
如何夯實我國草種業發展基礎?對此,該負責人表示,首先,實施國家草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戰略,協調管理部門、科研院校和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多方力量,不斷加大草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力度,構建多層次收集保護、多元化開發利用的新格局。
同時,還要探索建立“產學研、育繁推”一體化模式,穩定支持草種質資源庫建設和資源精準鑒定工作,發掘出一批優異種質和基因,將種質資源和成熟技術成果高效地向種子企業轉移,更好服務于企業的商業化研發,不斷提高我國草種特別是鄉土草種的生產能力。
此外,還要強化企業創新的主體定位,通過兼并重組等多種方式,培育我國的草種業領頭企業。完善種子檢測體系,加快制定認證管理辦法。搭建草種育種研發平臺,布局草種育種實驗室,研發高產、優質、多抗、易機收的突破性草種,增強我國草種的研發能力。推動草種企業和科研單位建立激勵有效、約束有力、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資源、人才、技術向草種企業聚集,切實推進科技資源整合和“產學研”深度合作。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