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秋天開始,走進北京的胡同,不僅能品一品濃濃的京味兒,還能咂摸出越來越多的“科學”滋味。
(相關資料圖)
“沒有酶,一個饅頭可能會在人體內消化一年。”“冰河時期的歐洲人并不是長著一對藍眼睛?”“不含化學成分的物質根本不存在?” 8月31日,位于北京大柵欄大外廊營胡同的“北京胡同科普小院”熱鬧非凡。作為中關村論壇系列活動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閻錫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把“科普分享會”搬到了胡同,讓科學知識不再是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
“腫瘤除了在人體內自主瘋狂生長外,也會分泌很多‘煙霧彈’,蒙蔽我們免疫系統細胞的‘眼睛’,使其無法抗衡這些腫瘤細胞。找到腫瘤細胞與健康細胞不一樣的分子,而這個分子只在腫瘤表達,這就是我的工作‘新靶點’。”閻錫蘊這樣介紹她的研究領域,免疫治療就是幫助免疫系統細胞“復明”,捍衛我們的健康。
在一次偶然的實驗中,四氧化三鐵小到納米尺度時竟出現一種未曾預見的、如同“天然酶”一樣的催化活性。閻錫蘊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報道這種神奇的納米效應,并將其命名為“納米酶”。它的問世不僅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認知,更重要的是,納米酶可以應用于腫瘤診斷、傳染病防控等。
“很多時候,實驗結果可能跟你最初的設計不太一樣,但這個探索的過程會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回顧納米酶的發現過程,閻錫蘊說,“這,就是科學的魅力。”
“科學沙龍”環節,閻錫蘊與高校女學生互動座談。“靈感永遠與熱愛有關。”閻錫蘊告誡在場的大學生,不要覺得知識永遠“正確”,科學就是不斷顛覆我們的認知。心懷對科學的好奇心與腳踏實地的科研精神,閻錫蘊一直是這樣做的。
“成功是干出來的,而且是持續地干。” 閻錫蘊說,就像打井一樣,往深挖一點再挖一點。面對在場學生“寫論文”還是“做研究”的“靈魂拷問”,閻錫蘊坦言:“我們要摒棄急功近利的想法,做科研要以興趣為導向,因為興趣會產生靈感,有靈感才會越做越快樂。”
可誰能想到,閻錫蘊口中的“快樂做科研”源于一次又一次“從零開始”呢?高中畢業后,閻錫蘊在一家汽車配件廠做翻砂工;高考制度恢復后,她放棄了成為8級工的夢想,開始考大學;醫學院畢業后,她又放棄做醫生,選擇生物物理,專心做科研工作。閻錫蘊形容自己的人生選擇是“毫無計劃”“勇于清零”。她直言,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在人生的幾次選擇中,放棄舒適,挑戰自我。
閻錫蘊還建議本科生可以多參加學術會議,她認為,了解和學習科學家們科研的思維方式和科研路徑至關重要。“也許你對他們講述的理論還不太懂,但可以了解他們做科研的驅動力。比如,你會知道科學家們做這件事回答了什么問題,又產生了哪些新的方向,對提升自己的科研素質很有幫助。”閻錫蘊說。
一直以來,自強、自信、自在,是閻錫蘊常掛在嘴邊的女性“三自經”。“自強催人奮進,自信讓人美麗,自在則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這次由北京市婦聯、北京市科協、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主辦,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承辦的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分享活動上,閻錫蘊以親身經歷鼓勵在場很多女大學生致力于科學研究,也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從閻錫蘊身上,我們看到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更多可能,可以很優秀,很有趣,同時也很優雅。成功或許只是剎那,大部分時間,科學家們都在寂寞中摸索。“用心觀察,一定能看到科學的不同面。”閻錫蘊說。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