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前來看,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脫節現象仍然存在。科普一側的翅膀偏小偏軟,科普方向的研發水平和服務能力在供給側上還不能滿足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在7月28日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北科院)召開的媒體溝通會上,北科院院長伍建民說,要支持科研和科普相互促進,通過機制設計鼓勵科研人員作為科普主體,將科技資源、科研成果轉化為科普產品。
(資料圖片)
記者了解到,北科院擁有北京自然博物館、北京天文館、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3個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以及6個市級科普基地,科普資源豐富。北科院《“十四五”時期創新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形成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科普研究成果和文創產品,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學傳播基地,藏品總量實現翻番,科普服務公眾2億人次以上。
北科院供圖為實現上述目標,未來5年,北科院將以“兩館一中心”為主要載體,大力推動科研與科普互促發展,打造科學傳播平臺,為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發揮重要作用。重點將開展以下5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升科普場館服務能力。
發揮科普基地的重要作用,促進科普資源合理配置和服務均衡。完善科普服務體系,探索實施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兩翼共振行動,持續推進院屬科技資源科普化。加大優質科普資源下沉力度,組織開展應急科普活動。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城市公共設施安全、“雙碳”等公共科學知識普及工作。打造以“天文創課開發平臺”“天文實踐工坊”“天文演播室”為主體的天文科學創意工作坊,結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天文教育辦公室中國中心的青少年科普教育重點任務,設計符合受眾特點及學習規律的天文課程體系。
二是推動科普與科研互促發展。
在古生物學領域,開展陸生脊椎動物、泥河灣盆地東溝遺址演化研究;在天文學領域,開展基礎天文學和古天文學研究、天文教育傳播研究、基于天文館野外觀測基地及國內巡天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研究,為科普活動提供豐富的教育內容和演示素材;在生態學領域,開展麋鹿擴散生態機制和北京地區生物多樣性研究。持續打造北京科普戰略、科學素養、科普理論研究的戰略力量。
三是推動建設麋鹿保護研究中心和麋鹿濕地公園。
聯合麋鹿棲息地和保護機構,整合麋鹿保護研究力量,爭取建設麋鹿保護研究中心,制定實施麋鹿保護行動計劃,建立麋鹿保護技術標準體系和麋鹿種質資源庫,舉辦北京(國際)麋鹿文化大會,推動建設麋鹿濕地公園。
四是加強新媒體技術在科普領域的應用。
充分利用智慧化技術手段,加大對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成果的宣傳力度,圍繞科技圖書、科技期刊、數字博物館等,形成匯聚特色科技信息的發布、交流或科普平臺。探索元宇宙與科學傳播和科學普及的融合,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擴展現實等技術,推進新技術支撐下的傳播方式,提供沉浸式的科普教育體驗。探索大眾科學傳播融媒體運營新模式,推進建設國內先進的數字化科學傳播平臺。
五是打造科普文創品牌。
深入挖掘科普資源文化內涵,加強文創聯盟建設,設計高端科普產品,推動優質文創成果開發落地,形成多維度科普產品矩陣。完善科研人員參與科普培訓的機制,強化科普人才隊伍建設。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張英賢 羅朝淑
編輯:毛夢囡
審核:王飛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