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與人類比鄰而居的黑葉猴

黑葉猴吳忠榮攝近日,我們來到貴州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黑葉猴。

對手到底是誰

這是C城作為以機器人為主的“無人城”試點前,喬鐵的最后一次圍棋比...

俄羅斯航天博物館:讓太空夢觸手可及

俄羅斯航天博物館坐落于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東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航天主

我國科學家第一次在高山上發現隕石坑

我國科學家第一次在高山上發現隕石坑,這一成果近日發表在英文學術期刊

減少呼吸道反復感染 請兒科專家幫忙支招

9月,學校和幼托機構紛紛迎來新學年。適逢夏秋交替,兒童呼吸道疾病進

“打卡”數字經濟博覽會: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為生活添彩

新華社石家莊9月7日電(記者馮維健)智能遮陽系統、智慧門窗、全自動晾

發揮資源優勢,實現館校“雙向奔赴”——聚焦《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十二)

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

關注氣候變化,“城市正添藍”環保詩集發布

科普時報記者張英賢9月7日,為慶祝國際清潔空氣藍天日,亞洲清潔空氣中

引導孩子成長,家長需“三思”

新學年剛剛開學,新一輪的“雞娃”又拉開序幕。很多家長渴望迅速減...

打卡“鎮館之寶”

圖為P-61飛機。(圖片由作者提供)這不,剛剛開學,我忍不住跟同學們分

構建社會化大格局 寧夏科普“破圈”發展

近日,寧夏吳忠市同心縣王團鎮異常熱鬧。寧夏農村科技發展中心邀請6名

長期便秘會導致直腸癌?

說到便秘,很多人都有這個難言之隱。網上流傳的“長期便秘會導致直...

此水非彼水 核污染水將危害海洋生態

8月24日,在日本東北太平洋沿岸,東京電力公司開啟了福島第一核電站核

93萬年前人類祖先曾瀕臨滅絕

作為一個生活在當今社會的人,你是否好奇這顆擁有80多億人口的藍色星球

2023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聚焦“提升科學素質 攜手同行現代化”

科普時報記者毛夢囡9月7日,中國科協宣布,2023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

高溫烹調食物會損害人體DNA嗎

斯坦福大學最新研究發現,高溫烹調會破壞食物中的DNA,小鼠吃后,直接

承古融今的雁門民居

雁門民居,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代縣雁門關及其周邊一帶,是典型的富有北方

茶事“第一”知多少

中國茶經過“唐煮、宋點、明清泡”之后,似乎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

豫中遍地麥仁香

麥仁,并非麥片。麥仁只是脫了皮的麥子,仍保持著原來形狀;麥片則相反

為湯而生的紫菜

“寧可食無菜,不可食無湯。”我國民間喜歡做湯,食材五花八門,烹...

揭開貓頭鷹的神秘面紗

作者供圖幾千年來,貓頭鷹一直吸引著人類。這種鳥與其他鳥類不同之處不

網絡認知行為治療或更劃算

科技日報北京9月5日電(記者張夢然)《自然·心理健康》最新發表的...

3D打印黑磷支架能夠促進骨缺損修復

科技日報訊(實習記者羅云鵬)9月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

重歸故里,探秘“濕地精靈”棲息地

科普時報記者史詩常言“林深時見鹿”,然側耳傾聽,呦呦鹿鳴卻從這...

這場科普活動帶你了解西藏生物多樣性

科普時報訊(海蘭英史文石記者胡利娟)9月5日,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與

國家林草局:讓菌草成為造福百姓的“幸福草”

科普時報記者胡利娟菌草是可作為食用菌、藥用菌培養基質的草本植物,多

以親子研學科普活開啟北斗探夢之旅

科普時報記者陳杰“北斗是什么?”“北斗七星有什么作用?”“衛星...

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正式揭牌

科普時報訊(記者史詩)8月30日上午,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正式揭牌運

超高清技術推動紀錄片科技創新成果加速落地

科普時報記者陳杰近日,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首屆

今年秋天臺風多嗎?專家:比較活躍,預計有5個

科普時報記者胡利娟8月31日,中央氣象臺發布臺風紅色預警,今年第9號臺

元宇宙話劇降臨南京,大咖探討科學與藝術的交融

科普時報記者張英賢通訊員蘇幻肖婷8月27日,由江蘇大劇院主辦,江蘇省

科技館之城活動周火熱進行中,解鎖更多“寶藏小館”

科普時報記者張英賢通訊員劉倩作規劃、定路線,提前搶票,成為了今年暑

吃這7種食物補鐵,都不靠譜!

吃啥能“補鐵補血,面色紅潤”?這是很多人關心的話題。根據《中國...

蘇州園林甲天下

“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冠江南。”蘇州,以園林優美聞名于世,...

無花果的“無花而實”

“沒有艷麗的花,卻有甜甜的果。”出自著名作家孫犁的散文《無花果...

又到秋乏時 “三暖”來應對

“春困秋乏夏打盹兒”,此乃人對自然變化作出的相應反應,即“天人...

關于“乙肝”的九大困惑與解答

張瀅在我國一般人群100人中約有6人感染乙肝,其中慢性乙肝感染者約為86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也有“金牌講解員”

科普時報訊(鐵錚記者胡利娟)8月29日,2023年全國林業和草原科普講解

原始創新路上需要“追光者”

科普時報記者陳杰面對滾滾而來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對原始創新的呼聲

2023年開源和信息消費大賽:以賽促學以賽促用

科普時報記者胡利娟8月29日,記者從2023開源和信息消費大賽新聞發布會

人類源于自然,更離不開自然

科普時報記者張英賢科學家預估,未來幾十年內,所有物種的五分之一或將

“閃電俠”走出時間逆旅悖論

最新科幻大片《閃電俠》已經登陸數字市場。看過之后,我認為電影在情節

將傳統文化融入禮服藝術設計

(北京服裝學院供圖)郄程科普時報記者羅朝淑8月15日,由北京服裝學院

只問新不新,不問好不好

《為什么偉大不能被計劃》,[美]肯尼斯·斯坦利,[美]喬爾·雷曼著...

17種圖書入選 第三期“新發現·科普書單”

科普時報訊8月16日,上海書展現場揭曉了第三期“新發現·科普書單”...

新聞排行